小学数学学具制作浅析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曹熙
[导读] 小学学具制作能够将科学原理直观地体现出来
        曹熙
        蓬安县罗家镇中心小学校 637881
        小学学具制作能够将科学原理直观地体现出来,服务于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思维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具的制作与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这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一方面,数学概念、数量关系与空间几何形式等数学知识非常抽象、深奥难懂,教学中借助于学具的制作与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活动,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小学生天生好奇喜动,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思维能力比较薄弱,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操作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可以协调学生手、眼、耳、脑的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如下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实用性。服务于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简单化是数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能把数学教学内容,推广到一个具体的可控载体上,让学生也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教学中何时操作,怎样操作,如何指导,通过操作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学生课前要准备好操作的学具与制作的材料。如:在教学低年级加减法或乘除法时,要求学生准备好操作的小棒、小图片或小三角;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准备好直尺、一分硬币、自动笔笔芯等;教学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时,要求学生准备好硬纸、剪刀、胶水等。总之只有课前师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操作顺利进行。再比如位置一章,设计过程就要将平面的矩阵没计与点线设计相结合,将平面内的坐标明确出来,通过简单的读数即可确定位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二、直观性。教具学具要能直观的反映教学内容,一看就知道这个教具或者学具能用来做什么,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制作起来目的性要强,准备的材料要是容易获取,易于加工,不过过于繁复甚至精密,过大的难度是能难体现学具的作用。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实现,教师无法强制或替代。因此,在制作与操作活动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制作,让他们在动态的活动中自我去发现、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们,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操作小棒,个位上加起来满十了怎么办?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满十了要把10根变成一捆,用橡皮筋扎起来放到整捆的里面,即满十进一。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既知晓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把知识记得牢。当然,操作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任不管,由着学生的兴致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而是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围绕着要求进行操作和制作,并注意发现学生操作中遇到哪些困难,适时加以点拨,以调动学生操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制作正方体的框架模型时,有部分学生做了几遍都没有做好,原因是十二条棱有的不一样长,用胶带纸固定时,角不是直角了,教师发现问题后立即加以指导,讲清楚关键,并适当做示范,这样学生就都能做出来了。再比如:角的平分器制作,仅需要两根木条、一把小刀,一根细线、一根大头针即可。
三、创新性。学具的制作要充分的发掘教材,认真理解,留意已经存在或者发表过的学具,从中吸取营养,在设计学具的过程中做到,已经有的要从材料或者制作方法上进行改进,没有的要多方面考虑,做到上述的几个要求。操作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学生手、眼、耳等多种感官的相互协调与大脑智力思维的密切沟通中逐步完成的,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制作与操作活动之本。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培养观察能力。例如:在制作钟面模型的过程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钟面,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钟面上有十二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就有60个相等的小格。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活动本身就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例如:低年级在教学“退位减法”时,遇到个位不够减怎么办,让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思考,将整捆的拆开变成十根与单根的合并起来再减,运用到竖式中就是退一当十再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发展。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的再生、跃进、升华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操作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操作题:用一把缺少“0”刻度的小尺去量线段的长度。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想出了多种量法,这就突破了书上以“0”刻度为起点去量的定势,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学会协作是学会生存的前提,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操作或制作过程让学生分小组共同来完成效果更好。例如:在低年级“剪剪拼拼”实践活动课中,就可以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通过小组中各个成员的合作来完成。比如:一人剪一种图案(三角、圆、正方形、长方形),然后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把它们拼成不同的图案,让学生在剪与拼的过程中学会协作。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低年级可以让学生边说边做,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在做完之后说说你是怎样做的,通过语言表达将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的内化。
        总之,学具的动手是以简化数学公式,系统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加强理解和记忆,做到容易教,利于学,创造性开发学习载体。学具的制作与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握好制作与操作的“度”,不断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