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鸯飞
大化县民族中学
摘要:初中英语各个知识内容难度相比小学有所提升,且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需要在正确拼读单词、准确理解文章、规范开展写作的同时确保自身的表达能力、文化意识等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所以现阶段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应针对英语教学采取对策,运用多种手段增强教学高效性。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对策
英语学习涉及的知识环节较多,包括阅读、口语练习、写作等方面。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学生的情况、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和方法,才能将知识点有效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但目前知识讲解中所实施的方法固定且限制性较强,教师应积极改进,重新设计教学对策[1]。
?推行小组合作,提高互帮互助学习效果
思维碰撞、知识交流、学习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比如在单元Unit1 My name’s Gina知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导入课前情境,设置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名字如何用英文表达吗?如果你想询问他人名字时,又该如何用英文表达?”很多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已接触过的英语,加之互联网的应用,基本都能表达出My name is...以及What’s your name?等语句,但对相关单词和语句的具体用法、发音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所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单元内容,并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先对课本上所展示的单词句型等进行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拼读、讨论,能够对name、her、your、meet等单词进行详细了解,对相关句型进行思考探究[2]。若学生单独学习,容易出现单词音标识读错误、句型理解偏差等问题,而小组合作,学生之间可将想法进行交流,能力强的学生也能够给予其他组员提示和帮助,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在合作后,教师加以总结,再深入对形容性物主代词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促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模拟上学情境,让小组间进行对话交流,学会与同学使用英语进行礼貌问候,并正确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名字,达成促进生生交流、提高学习效果的目标。
?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写作更具条理性
在单元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教学时,在不定代词、动词一般过去式等语法;activity、bicycle、myself、go out等词汇短语以及相关句型学习后,教师可设置写作题目“My Vacation”开展写作练习。应用思维导图前,教师需要将导图用法、要点等进行介绍,确保学生理解。在运用时尽可能推动学生自主绘制,学生以假期为关键词,先确定想写的假期是暑假、小长假还是寒假等,其次类似语文写作,利用导图列提纲,第一分支为三要素,When、Where、Who,再由各个要素进行分支为更加细致的内容。在绘制完成后,学生能够得到一幅较为清晰的写作导图,准确梳理写作思路。同时也能够根据导图明确自己写作中所需使用的词汇及语句,这样所写出的文章才更具条理和文采。
?情境创设,增强学生阅读主动性
初中阅读篇幅较长,以往学习中学生很难高度集中精力展开阅读,而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探究欲,带着问题理解阅读。比如在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单元学习时,先用多媒体导出机器人图片、播放机器人操作机械,与人交流等短视频。在此智能时代下,机器人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充满新鲜感和吸引力。教师就此利用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引进课本学习,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机器人有哪些设备部件组成吗?又可以分为什么类型?”引出文章阅读。学生带着好奇进行阅读,可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了解到机器人由传感器-sensors、发动机-motors等设备部件组成,可分为家政、工厂工人、比赛裁判等不同类型。除此,教师还可以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以接力阅读的方式完成语篇阅读,既可改变以往阅读的单一性,还能提高阅读主动效果。
?组织多样英语活动,推动全面发展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文电影,并将电影的片段截取,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活动,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单词、短语的记忆,也能够实现口语表达练习。还可以开展英语演讲,可选取一些与文化、品德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提高文化意识,端正行为态度。除此,还包括英语歌曲演唱活动、英语单词接龙比赛等相关活动,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活动带来的放松,于无形中提高英语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英语知识学习中,教师应考虑学生、教学要求、课本知识、核心素养等方面内容,以选择最佳的教学对策。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真正对英语学科所吸引,集中学习精力,实现英语学习阶段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雅功.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策略探讨[J].神州,2020,(6):115.
[2]玉儿丙.浅析初中英语高效教学课堂的有效策略[J].魅力中国,202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