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莹莹 保贵梅 伍紫媛 殷发燕 毕正芹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比较多小学生有作业拖拉的现象。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生作业拖拉的原因,然后给出作业拖拉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作业拖拉 原因 对策
在辅导小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作业拖拉现象特别严重。要么就是刚作业之前没进入状态,要么就是作业过程中作业速度太慢,太拖拉,造成最后完成作业的速度与效率特别低。本来两个多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要拖四五个小时。造成小学生作业拖拉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应该使用什么对策来解决呢?以下是我们对小学生作业拖拉现象的原因分析、对策方案,对于帮助小学生改变学业拖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作业拖拉原因
(一)作业量大
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题量大且重复性高,不仅有课本上的习题,还有配套的各种练习册。一个老师布置一点,每科加起来就是堆成山高的作业。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只是学生一直完不成作业或是提不起兴趣去完成。
(二)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
很多学生基础薄弱,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对当天的知识理解内容不透彻,做起作业来速度很慢,并且有的题无从下手,这是学生在做作业问题中的一个很大的困扰。对所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会使学生做题速度变慢,效率降低,作业中遇到一点问题时会使注意力分散,要么去发呆,要么直接不做。
(三)做作业时的行为习惯不好
很多学生在做作业时一直没有进入状态,或是在作业中太拖拉。要么一会玩橡皮擦,一会削铅笔,要么一会东张西望,一会说说话。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做作业行为习惯,导致各种拖拉现象出现。
二、解决小学生作业拖拉的对策
(一)作业减负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在作业难度上,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
【1】减轻作业负担是一大热点问题,需要老师们着手解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课后作业应分层布置,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与中间层次的学生还有需要拔尖的优秀学生,应有针对性的布置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既要包含对今日作业的复习,又要在练习上有所提升难度。每个老师只布置自己科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外,还要与同一班级的其他老师对接起来,这个科目的今日作业多一点,其他科目老师就应当减少一些。从总体上来减少学生的作业量。
(二)巩固所学知识,补习薄弱知识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需要在作业前对今日所学知识复习巩固,并再次学习不会的知识点。老师可以给学生每日知识的学习视频,让没有跟上的同学进行再次学习,然后再进行作业的练习。
(三)抓好小学生作业行为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从作业抓起。在作业开始之前,先让学生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如:提前削好铅笔,准备好要用到的文具,提前上好厕所。然后,可以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作业或者从抄写的作业开始做起,逐步进入状态。给其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进入作业时就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写作业,不被其他事物影响。
(四)运用竞争机制与奖惩机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为10~20 分钟,中、高年级为 30 分钟左右。所以,在小学生作业二十分钟之后可让其休息一下,在更长的作业时候中,还可以运用竞争机制,提高先生学习兴趣与作业效率。我们可以用时间限制法来作为竞争机制。对于作业拖拉的很多学生,为其限定作业时间,会提高作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每一科的作业量与难度等给学生规定完成时间,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提醒的闹钟,时间到不准再做。若按规定的时间做完的,就给予奖励,每日给小红花,每周结算,按从多到少发“作业之星”等的奖状。还可以设置竞争游戏,让学生之间形成对比,因为压力有时会使人进步。若没有做完的,停止目前的,进行下一个科目的作业,直到所有科目完成,家长检查后,可根据情况再次限定时候作业。在作业限定时候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应受一定的惩罚,比如撤回小红花一朵。运用竞争与奖惩机制,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于小学生作业拖拉现象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中,我们应多注重在辅导小学生中作业拖拉的问题,找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并用更好的方式来提高他们作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曾玲娟.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2]王灵芝.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07(6).
[3]俞丁铃.低段学生作业拖拉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J].教学周刊,2018(3).
[4] 汤兆武,杨若翰.从哪里看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课业负担测量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3(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