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院红1,郝琦2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德育被“空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德育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为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困境提供参考。农村小学生德育困境来自于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学校德育的形式化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导致农村家长疏于或者忽视小学生德育,学校重智轻德、空置德育,社会忽略德育影响力,因此,需家庭重视德育,家长以身作则,学校加强德育建设,社会凝聚力量,弘扬正气,共同为德育发力。
关键词:德育;德育困境;解决对策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知进退、明取舍,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反观现实,重视德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德育正逐步演变为“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尤为明显。
一、农村小学生德育困境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德育的困境
在行动上,农村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方式多束缚于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孩子出现异常的思想问题时,难以理解,不能给出科学的心理疏导和合适的情感关怀,这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敢向父母表达、羞于向父母传递、拒绝向父母求助。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形成了偏激的性格和扭曲的心理状态,亲子关系紧张,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排斥他人、戒备他人、言语攻击他人。还有一些家庭,孩子在祖辈或者亲戚的陪伴之下成长,缺乏必要的亲子教育,思想涣散、行为散漫,易于社会流动人员接触,小小年纪就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在思想上,农村家长多给孩子传达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孩子对未来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在父母讲述的苦难中消磨,在他们印象中生活只有苟且,在他们眼中知识无用,在他们心中金钱至上。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对于孩子的启蒙思想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
(二)农村小学生学校德育的困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一切言行的指导。人所有各方面的特征是和谐,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性作用、主导成分的就是德”,“德育是照亮一切方面的光源”[][1]。学校作为影响甚至改变人一生的知识之地、思想之地、智慧之地,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是其主要职责。要想让和谐的种子播散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就必须把好德育关。
1.德育课堂“空虚”
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尽管其针对性强,学习内容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息息相关,但其课堂要么由“主课”老师代理,成为习题讲解课,要么被其他老师挤占,以便提升“成绩”;而其他形式例如主题班会的召开则多以“走过场”的方式进行,课件展示、拍照留存,主题教育目的似乎即已达成。在这种形式之下,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2.德育教师“缺失”
近年来,随着特岗教师的不断增加,农村的师资力量也逐步提升,然而农村不缺乏语数英等知识型教师,缺的是专业的德育教师,特别是心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科任教师带好本门课程以倾力而为,对于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意识问题等就力不从心,难以从专业角度去解答。加之农村教师的流动性大,短期的任课教师也难以取得学生信任,学生遇到道德、情感、心理等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进而衍生出其他问题。例如近年来报道的有小学生校园欺凌事件、小学生因赌气离家出走事件、小学生因老师批评跳楼自杀事件等等。
3.班主任“万能”
学校的德育工作承担者、执行者通常由班主任担任,而班主任通常又由“主课”老师担任。班主任不仅要完成和其他老师同等的教学任务,同时要充当各科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还要负责班集体的组建、领导和教育工作,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产生了“万能”的班主任[][2],尽管每天超负荷运转,仍旧无法周全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且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出了任何问题班主任还要独自承担,这使得满腔热血的年轻教师在接手这“烫手的山芋”之后很容易消极怠工,失去工作热情[][3]。
(三)农村小学生社会德育的困境
农村小学生成长的环境虽然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卫生环境方面,但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是相对落后。农村人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陈旧思想仍旧存在,特别是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一些不良观念充斥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之中,对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且是非判别能力不足的小学生影响更甚,当街谩骂、邻里撕扯、说长道短等一些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学生耳濡目染,谩骂、打架、“传话”等也效仿的“有模有样”。
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道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道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道德教育是孩子的人生底色,一旦在其行为品性中灼染不良之色则如同白纸泼墨,很难更改。
二、农村小学生德育困境的原因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德育困境的原因
一个人品德、习性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影响是最持久、最深远的。我们常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所以说,家庭氛围、父母的性格和素质、亲子关系等都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力。
在这个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农村学生的命运更是只能被知识改变。尽管其文化程度有限,管理方式粗放、单一,教育理念落后,甚至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习理念和价值导向,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则一致性的导向成绩一端,取得高分者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未能取得高分者被冠以“坏孩子、捣蛋鬼”等头衔,忽视孩子成长的其他问题,因而会有早恋,且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谈恋爱的奇葩事件。对于农村单亲家庭来说,家长更是独自一人承担赚钱养家和抚养子女的责任,精力有限、兼顾两难,即便希望孩子成长成才也无暇顾及,更何谈心理疏导和精神追求。还有留守儿童家庭,“隔辈人,加倍疼”,祖辈们用自己所有的心力去满足孩子需求,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这对自控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抵挡物质利益的诱惑,轻则行为习惯不佳,重则品性道德偏离正轨。
(二)农村小学生学校德育困境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
现如今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在本身就与城市有环境、设施、资源、文化等差异的条件之下,不甘落后,想尽一切办法迎头赶上,所以单方面的追求智育成为唯一可行有效的办法,德育就被后置甚至空置,殊不知农村学校作为培养贫瘠孩子的第一块土地,不仅要让其知识富裕,而且要让脑袋丰裕,否则有朝一日,即便踏入城市,接触大社会也需在情商、交际、意识等方面要甘居人下。但这个问题从未被学校重视,在学校看来,寒门学子要想入“龙门”只有重视智育这一种方法,不得不牺牲长远发展而追求短期利益[][4]。
2.德育考核的形同虚设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没有严格的考核和评判标准,就无法组建既品德高尚又学识渊博的师资力量,而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德育就无从谈起。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提到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德育又何尝不是呢?没有德育考核的笼子,德育工作者便无章可循,无规可守,根据自身经验去做德育工作,只会让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各显家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德育工作的“百花齐放”就会造就德育结果的“百态千姿”,学生能否为我所用、大有作为,是否愿意为国家作为便是疑问。
3.家校联合的背道而驰
所有的教育终究要归于人的教育,农村学校教师的德育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感化学生思想意识,提升学生情感追求,陶冶学生情操品性方面时时、日日、周周都在做,农村小学的教师更是付出颇多,寄宿制管理的农村小学家长在等待了孩子在学校“可怜巴巴”的一周之后,放纵孩子尽情享乐,放飞自我,毫无约束,这让老师五天的努力在两天之内化为泡影,周周重复的习惯养成和德育教育尽管在学期内让孩子学会了学校“收敛”和家中“开放”,但寒暑假的到来又将一学期的德育成果打回原形,因此,开学的再教育工作又重复上演,对比城市孩子的学习,“养成教育”的前戏做足便是至少开学一个月的时间。结果是时间的积累造就了更大的差异,因为家校联合培养的“人才计划”变为孤掌,难鸣矣[][5]。
(三)农村小学生社会德育困境的原因
杨继绳在《中国当代阶层分析》中写道,农村公共文化落后导致了“五多”:一是赌博的人增多;二是搞封建迷信的人增多;三是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四是寻衅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的人增多;五是学生辍学的增多[][6]。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再次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贫瘠。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控辍保学让有辍学念头的家长和孩子几乎再无此念,但杨先生所讲的其他“四多”却仍旧影响着孩子们。父母、邻里、亲戚之间的行为举止、言语交流、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性格、行为、交往的形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每个村子风气不尽相同,但隐形的大手推动整个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将不良因素也施教其中,德育影响不尽人意。
此外,农村信息闭塞的局面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逐渐打开。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见,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判断和价值取向。小学生对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较低,很难进行网络信息的筛选,加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对于网络的好奇心,很容易沉溺其中,误入歧途。
三、消除农村小学生德育困境的对策
德育的初心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担起育人的重任,引导学生做人的骨气和胸怀,共同发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祖国青年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一)以身作则,发挥家庭影响力
优秀的父母成就自己,成就孩子。在农村,家长多低文化水平,但这并不是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父母经历了一生的穷困,一辈子局限于山野乡村,不知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所以,让孩子走出去,翻越大山,走出深谷,放眼远眺四方才是父母应该给孩子灌输的思想,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父母们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比任何的说教更有德育意义。中国要睁眼看世界,沉睡在小乡村的山里人要睁眼看中国,所以家长必须觉醒,必须重视德育,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远大抱负比什么都重要。其次,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也将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不明的种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农村家长们举止不必优雅,得当即可;言语不必文艺,文明就好;行为不必讲究,规范即可;德育也不必重言,恰当就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重视德育,净化校园污浊气
从校园环境而言,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加之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利用好校园环境及校园里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就是一种的德育手段。从人力环境而言,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理论建设和宣传建设。一方面教育部门应重视德育,建立一套严格、细致、具有可操作性的校领导德育考核程序,任命一批德才兼备、公正无私的校领导充实到广大农村学校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充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应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考核制度,让“能者上,庸者下”,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教书育人环境。让校园从人到物,淋漓尽致发挥教育热量。
(三)术业专攻,提升教师专业性
德育非一朝一夕之事,面对德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培养现有教师向德育专业人才方向发展不失为一种方法。现有教师的文化水平已足够教导学生智育的发展,但对于德育只是在摸索中前进。增加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快现有教师向德育专业化的速度,能为眼前的困局解围,更能为国家培养、补充专业人才赢得时间。此外,学校应该放眼长远,择优质高校,与专业人才签署定向就业协议,从而解决学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能量
要提高社会对德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国家需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时代楷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营造社会好风气,弘扬社会正能量,批评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让人民群众看到国家对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正确政策和鲜明态度,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结语
之所以在这里重申德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是因为农村小学生成长环境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是缺乏有效引导的。如果说城市教育决定了国民思想文化的高度,那农村教育就决定了国民思想文化的广度。如若学校和社会再不加以重视农村小学生德育,那么占中国人口比重最多的农村人口,其子女对祖国未来的影响是否能向社会所需的方向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刘俊成.学校德育应注重人的个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06):89-91.
[2] 曹馨予.万能的班主任[J].少年文摘,2016(11):16-18.
[3] 梁写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学周刊,2020(06):170.
[4] 黄海军. 农村小学德育问题的困境和出路[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
[5] 张宇美.试论走出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实践困境的对策[J].家长,2019(24):39-40.
[6] 网易浪潮工作室.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吗?[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86508,2021.03.10.
作者简介:
1.谭院红,女,1991.03.16,汉族,研究生,陕西省安塞区,延安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郝琦,男,1964年,汉族,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革命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