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材资源“诊脉” 为课堂学练“开方”——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谈教材资源在课堂学练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周荣学
[导读] 统编教材提供的资源点,包括课后习题,阅读提示
        周荣学
        厦门市金安小学  
        
        摘要:统编教材提供的资源点,包括课后习题,阅读提示、选做题、阅读链接等。这些资源点提供了具体的学习任务(问题)。教师教前要对这些教材资源进行“诊脉”,研究这些资源在课文教学中所要实现的目的,给课堂教学“开方”,精准设计学生的“学”和“练”,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材资源;精准导学;目标达成
        统编教材提供的资源,包括课后习题,阅读提示、选做题、阅读链接等。这些资源提示了具体的学习任务(问题)。但是,为什么做(学习目标和内容)、谁来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怎样做(活动程序和工具支持)、做到什么程度(活动评价),没有给出明示,这给教材的使用者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系统思考,用好教材资源点,设计课堂学练点,促成目标达成。
        随课文安排的资源往往体现单元组织的三层目标:人文主题、单元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而人文主题往往又在阅读体验中得以实现。因此,我们依据资源设计课堂学练点时,就要指向课文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阅读体验、人文主题、读写关联。
        一、深度探究习题,深化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应以阅读要素为目标,选择科学的策略开展教学,有效开展学生阅读活动,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及发展。
        《北京的春节》是六下第一单元课文,单元阅读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课后习题第1题是: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个这样写的好处。笔者把这道题当成第一课时探究的核心问题,开出学练的“方子”。
        1.梳理详略,明确原因
        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读完课文后,很容易发现课文是按照“腊月初旬——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顺序写的。也很容易区分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在明确详写的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详写的原因:为什么这几天要详写?解决了为什么详写,对体会详写的好处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详写的这几天在时间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默读后交流发现,详写的“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都是老北京人春节非常重要的日子。春节中,重要的日子当然要详写。
        2.品读详略,探究好处
        探究详略的好处,就是探究详写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能带给读者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在探究“好处”时,先引导学生按学习小组分别探究学习:详写的这几天,哪些习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师生交流,可以探究出这样的结果:
        (1)腊八(小组1)熬腊八粥,材料丰富;泡腊八蒜,色香味俱全。
        (2)小年(小组2):祭灶王,吃糖,放鞭炮,如同春节“彩排”
        (3)除夕(小组3):人们重视吃团圆饭,守岁。
        (4)正月初一(小组4):大人们拜年,孩子们逛庙会
        (5)元宵节(小组5):赏灯(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小孩开心燃放花炮。
        通过深度探究,学生明白了,详写的这些内容,好处就是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了老北京人在这几天的活动情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运用详略,写法迁移
     详略得当作为单元阅读要素,同时也指向习作要素。因此,在探究和理解课文的“详略”之法后,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并说明理由,可以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训练。
        例:以下是习作《中秋博饼》的内容,怎样进行详略安排,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中秋博饼的准备。B中秋博饼的来历。C.我们一家的博饼过程。D.博饼地点。
        通过学生的选择和理由说明,学生明白习作中的详略内容安排和好处,实现阅读到习作地迁移。
        二、研读拓展习题,深入人文主题
        教材的每个单元课文都按某一“主题"进行编排设计。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运用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实施灵活的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单元主题。
        《北京的春节》单元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各地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课后练习第3题“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就是编者为了实现单元主题的教材资源。笔者开出了以下的教学“方子”。
        1.读,初识“京味儿”语言
        通过读课文的片段,先感受“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读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将“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这些儿化词读准确,并简要了解儿化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词语后缀“儿”字,组成卷舌韵母。例如“心眼儿、鞋带儿、烟卷儿、针眼儿、白干儿、果仁儿、肉冻儿、抓阄儿”等。
        接着要读好“闲在”的轻声,并解释清楚是清闲自在的意思。明确轻声也是“京味儿”语言的一个特点。受教学时间限制,课堂上选择体会“京味儿”语言中儿化的韵味。
        2.观,倾听“京味儿”语言
        只靠课本上的这几个儿化词,学生很难体会到京味语言的特点。所以我上网搜集视频重新剪辑,让学生观看,听听纯正的“京味儿”语言,更好感受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北京话,倍儿好听,口儿甜儿话最正宗;
        拍洋画儿,跳皮筋儿,砍包儿,弹球儿,dei老籽儿;
        东便门儿,西便儿门,别管前门叫前门儿;
        ……
        3.练,学说“京味儿”语言
        观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学说,深刻感受京味儿语言。
        经过三层教学,学生对“京味儿”语言这个带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文教学中实现了单元主题。在教学中,我们都要有单元主题的意识。如果教材资源中有,就要精心设计;没有,就要去文本中去“挖掘”。
        三、精准运用习题,深练读写迁移
        许多课文会安排“阅读链接、小练笔、选做题”等内容。这些资源想实现的教学目标往往有两种:一是阅读能力的迁移,如“阅读链接”;二是课文写法的运用,如“小练笔、选做题”。
        《北京的春节》的阅读链接是斯妤的《除夕》,提出的练习点是:两位作者笔下的春节有哪些不同?这是阅读能力的迁移。针对这些给出训练点的教材资源,我们也要进行“号脉象”,开出教学“方子”。
        老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都是写春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提出比较的点。师生设计以下的表格辅助学生的阅读。提高课时练习的效率。

        如果是没有给出思考问题的阅读链接,笔者一般是根据单元阅读要素来设计探究问题。
        在“小练笔、选做题”等读写能力迁移的教材资源,也要充分运用。教师要深度探究读写关联的“读”,先要明确文本是怎样写的,再总结写法,在迁移写法时,不能生搬硬套,在文本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避免出现“依葫芦画瓢”的呆板读写迁移。
        总之,充分运用好课后的习题、阅读链接、小练笔、选做题等教材资源,为精准设计好课堂的学习点和练习点服务,就能更好实现课文在“人文主题、阅读体验、读写关联”方面的文本价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