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重庆市綦江区三角中学
摘要: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部的课程。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笔者借助于综合性活动课,提出下面三点做法:“演一演,还原生活”、“画一画,观察生活”、“唱一唱,感知生活”来论述如何给语文课堂添点儿生活味,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具有趣味儿与生活味儿。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就是说,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学好语文。
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有学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呢?我认为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尤其得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它能“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综合性活动课教学中,可通过“演一演,还原生活”、“画一画,观察生活”、“唱一唱,感知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一、演一演,还原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古诗苑漫步”为例。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此次活动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本次活动以《漫游古诗词》为主题,设计了古诗词课本剧表演。活动前我指定表演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三剧各选定一个负责人,让其他学生自由组合。各负责人则依据他对某一古诗(词)的理解,和组员编写并排演课本剧,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过程则依据主持人的串词穿插学生的各个课本剧表演,然后各编剧阐述本剧本的创作意图,自我点评其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表演者自我点评,在场观众点评三环节评价此次活动成功与否,老师只作为观赏者,穿插在点评环节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评价此次课本剧表演:表演内容是否符合或展现出诗歌主题;情节和场景设计是否符合诗歌内容;表演者的演技(语言、神态、表情、举止)是否符合人物形象。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拓展想象能力,增强合作探究意识,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从而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化品位。
二、画一画,观察生活。
“大语文”观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学,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将绘画引进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提高他们动手绘画能力,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善于发现与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思维明朗化,提高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设计中以画绘春环节为例:
我以“看样子这春的美啊是说不尽、道不完的。面对这样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你们是否有当画家的冲动?那么快拿起手中的画笔,将心中这个绚烂多彩的春天留于纸上吧!”导入,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发挥组员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10分钟内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春景图(学生利用彩色粉笔在黑色卡纸上作画)。与此同时,我在黑板上展示古诗词绘画《咏柳》,完成后适时穿插于各小组,予以指导。接下来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小组的绘画成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画的内容。其他组组员说说这幅画的亮点。
我则引导学生从画图是否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画图中景物是否形象生动;画图中的层次安排是否合理;画图背景是否符合诗歌意境等方面评价图画效果。最后全组朗诵小组创作的诗歌。
实践中我感受到这种方法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和观察生活方面获益匪浅。因为绘画作品总是运用无声却又机智闪光的艺术语言去打开欣赏者的天窗,焕发动人的余韵。且古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借助美术的表现能有助于情意的再现,有助于情感的重构,有助于对诗词的深度挖掘,更有助于对于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挖掘。
三、唱一唱,感知生活。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声、舞同出一源,文学与音乐宛如一对孪生姐妹。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感知生活美的能力。
同样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设计中填词唱春环节为例:
我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感情抒发的载体或符号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音乐”导入,紧接着播放《春天在哪里》,提出“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吗?我们一起跟着唱吧!”的要求,接下来开展“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作词家,为这首歌重新写词。现在请各小组讨论、编写歌词,然后全班交流,可采用一人或全组读或唱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这一环节。此外,我也应景作诗一首《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三角中学的校园里/这儿有歌声/这儿有欢笑/还有朝气蓬勃的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同学们的图画里/这儿有红花/这儿有绿草/还有会飞舞着的小燕子/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其实春天就在同学们的眼睛里/其实春天就在同学们的心窝里’”。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着生活的真实,祖国语言的优雅,体味华夏语言的魅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它昭示着我们:21世纪的语文学习必须和生活相连,只有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衔接,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只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学生才会更爱语文,才能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体现语文。让我们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参考文献:
[1] 项清梅.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20(1)
[2] 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