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数学课堂教学“调味”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邓肖媚
[导读] 为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邓肖媚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山南小学   
        【摘要】为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某些教师没能把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和“生活味”的关系处理好,致使“数学味”与“生活味”处于失衡状态。如何善用“生活味”和“数学味”这些调料来做好数学课堂这道“菜”,本文从“精简目标”和“注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数学味、生活味,精简目标、主次关系、和谐统一
【正文】
        由一道小数加减测试题谈起:我出了一道小数加减的计算题16.33-7.64=( ),通过计算统计出约93%的学生是对的。再把小数加减法改成实际问题:小小去文具店买一个笔盒12.32元,买一套尺子5.37元,一共花了多少元?通过计算统计出约58%的学生是算对的。同样层次的题目怎么会得出区别如此大的结果呢?是学生的计算水平下降了吗?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通过数学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何为“有价值”?若通过数学学习后连基本的相关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样的数学学习有价值吗?为什么孩子们单算计算题正确率那么高,而把数的计算放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正确率却那么低?我们所教的数学是与生活脱节了吗?那就把数学问题都包上厚重的“生活外衣”,让数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但此时学生又被这层厚厚的“外衣”遮住了眼睛而影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与“生活味”处于失衡的状态。如何善用“生活味”和“数学味”这些调料来做好数学课堂这道“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过程与方法”,精简教学目标,为数学课堂“调味”做准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设定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心中的一盏明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这三维目标在指导我们教学的同时也“束缚”了某些老师的课堂。因为想要达成多个目标,常常觉得一节课内容多而上不完。甚至有时候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拼命挖掘数学课中的生活元素,力求让课堂充满“生活味”。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税率》,有一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知道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上课的时候告知学生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依法纳税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即可。再回归到“税率”的计算,但某老师觉得这样处理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少了“生活味”,于是就在认识“税率”的过程中多加了某某偷税漏税的案例及分析。让学生充分达成了这个目标,但留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时间就不够了,往往就出现了拖堂或讲不完的情况。三维目标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挖掘出3个,而是重点提炼出精简可行的目标,把时间留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探索上面,切不可为了体现“生活味”与数学的结合而盲目地多设目标。让师生每节课都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二、抓住学科特点,分清“数学味”与“生活味”的主次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可见,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过去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单纯地掌握数学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出现了学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现象。某些教师便大张旗鼓地在数学课堂上添加大量的生活素材,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热闹的讨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是有了浓厚的生活味,却忽略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味”应处于主导地位,“生活味”应为“数学味”服务。一节数学课好比做一道叫“青瓜酸”的菜,“酸味”是主味道。

“数学味”就是这道菜的“酸”味,“生活味”就是这道菜的“糖”和“盐”,是为“酸”服务的。“糖”和“盐”过多就会抢夺了“酸”的味道,那就失去了这道菜的灵魂了。如人教版6年级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中,曾有老师在“寄信的经历和邮票的作用”这些问题上花费了约17分钟来让学生分享寄信的经历,用来欣赏各类邮票,把邮票的前世今生都说了个遍。可想而知在邮票的选择和计算上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大家的“分享”中草草收兵了。这就是明显的分不清“数学味”和“生活味”的主次关系,导致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应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创设具体情境,让生活原型数学化。实现“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统一。
        细观我们的数学课堂,从导入开始,老师就精心创设情境,从具体情境中提取出相关数学问题,再用实际问题来验证数学的方法和结论,让生活原型数学化,达到“数学味”和“生活味”的和谐统一。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时,为让学生明白:a-b-c=a-(b+c)的原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小小拿105元去文具店买东西,先买一支钢笔21元,后来又买了一本词典39元,他可怎样付钱?
生:可分两次付钱,先付钢笔的21元,再付词典的39元。
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吧。
生:105-21-39
   =84-39
   =45(元)
师:还可怎样付钱?
生:可把买钢笔的钱和词典的钱加起来再一次性付。
师: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105-(21+39)
   =105-60
   =45(元)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数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师:这样的结论用在其他的数目上也是成立的吗?
学生又列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以上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a-b-c=a-(b+c)。通过创设以数学为支撑点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索活动得出结论。让生活原型数学化,实现了“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统一。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注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使“数学味”与“生活味”相融。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运用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每一册教材都设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类课的有效开展能很好地把学生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并可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自己的数学综合实践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设计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粉刷体育室》。
(一)导入激趣
为了让我们的体育室更加明亮,粉刷师父要给墙粉刷涂料,看他要给你们提什么问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粉刷体育室》。
(二)讨论交流
1、要粉刷体育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汇报(板书)
(3)计算面积。
2、小组交流、汇报、统一数据。
(三)购买涂料,设计方案
1、出示价格表。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粉刷体育室的方案。
(1)汇报、展示设计成果
(2)小结,评比方案,颁奖谈收获。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相互融合。
        我们的数学课堂犹如一道“菜”,教师就是“厨师”,如何做好这道“菜”,就要我们善用“数学味”和“生活味”这些调料。只有调料的比例恰到好处才能把这道菜的美味展现无遗。只有在数学课堂中把握好“数学味”与“生活味”的比例,才能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真正实现新理念下数学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信息教研周刊2010.12《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把握“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关系》山东省临淄金茵小学  丁海霞  https://wenku.baidu.com/view/7ceade333169a4517723a3cb.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