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王景渊
[导读]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重视创新的时代
        王景渊
        福建省安溪县长卿中心学校
        摘要: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重视创新的时代,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全社会的创新工作。为了为国家的创新事业培养人才,在教育工作中也要引导重视创新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创新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教育工具、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教师要认识到这些新变化,并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实现教学方面的创新。这样的教育改变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而且在这样一种创新的情境中学生也能够让学生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展开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的措施,从而为促进我国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教师在进行教法创新的时候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当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主体往往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法创新的时候可以借助丰富别样的教学内容,有趣的课堂活动,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小组合作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一、整合信息技术,构建灵性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也出现在当下的课堂中,教师自身要思考将教学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措施,将其融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有时候难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化的课堂。
        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进行动态的演示,这样学生自己能够借助这些圆柱与圆锥的动态展示认识圆柱与圆锥,并能理解圆柱与圆锥体积这一概念。教师在课堂伊始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去理解表面积这个概念,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教师为学生介绍:“表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面积,思考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以及怎样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呢?”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开始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的功能,为学生介绍长方体的展开过程。借助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看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图示,并能够形象地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教师利用展开图为学生介绍:“长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六个长方形构成的,在这6个图形中,可以按照形状分为三组,也就说有两个图形是一模一样的。”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长方体的表面是由6个小图形构成的,而表面积的定义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也就是说长方向的表面积就是6个小图形的面积的和。”在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计算,为学生安排计算任务。然后教师系统的为学生讲解结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并总计计算公式。由于小学生的年级较小,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教学,创设一种直观的学习情境,在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下掌握知识。
        二、设置生活情境,构建趣味课堂
        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产生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以后,他们会在听课的时候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愿意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所以,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课堂知识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小效率。比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出现是为了表示相反的意义,教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引申出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向学生导入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假设你在五楼等电梯,你如果去8楼一趟,电梯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呢?是走了几层呢?”学生在思考过后回答教师的问题:“电梯是往上走了,走了三层。”然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如果是要去三楼,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析正数和负数这一知识点:“电梯向上走3层表示为+3,向下走2层表示为-2,这说明上和下是表示了相反的意义,所以用正号和负号表示。”这样学生能够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当学生理解了基本定义后,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会更加简单。这也启发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理解知识。
        三、组织课堂活动,凸显学生主体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然需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可以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比如,在学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后,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计算大比拼”的活动,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借助做题闯关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练习。每个人都有一条闯关路线,分为不同的关卡,第一个关卡可以设置小数的加法类题目,第二个关卡设置小数的减法类题目,第三个关卡设置小数的加减运算类题目。学生完成每个关卡后都会有相应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样有趣的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而且这样的活动新奇有趣,学生自身也愿意去进行这样的计算活动,所以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行计算练习,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能够起到巩固学习成果的功效。
        四、利用小组合作,激发探究兴趣
        一个班内的学生各有特色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意识到这些差异性来组织学习活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一种交流讨论的情境中学习,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取得持续的进步。
        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方法。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活动的材料,并介绍活动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现在有两个等底等高的物体,一个是圆柱,一个是圆锥,首先将圆锥容器内盛满水,并计算水的体积,将这些水导入圆柱内,观察现象。”在教师指导之后,学生展开 小组活动,开展课堂实验,并在组内进行任务分组,共同给完成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学习任务。当小组探究结束以后,教师邀请小组成员展开小组报告总结,共同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总之,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小组的力量完成任务。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创造性的教学,这样新颖的学习方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学周刊,2019(33):67.
        [2]金文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学周刊,2020(12):80-81.
        [3]张正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学周刊,2021(20):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