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彩霞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摘要: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剪纸艺术能够反映出我们民族人民的审美和心理特点,同时剪纸也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渗透剪纸艺术,能够让幼儿阶段的孩子们陶冶情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剪纸艺术;渗透;实施策略
剪纸艺术具有非常悠久且深远的文化历史进程,剪纸艺术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和自然,是我们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幼儿阶段渗透剪纸艺术能够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观察力,提升创造能力,并且,剪纸需要高度的集中和专注,所以也能够磨炼幼儿的心性,让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给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所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剪纸艺术,不仅能够传承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对幼儿阶段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幼儿剪纸兴趣
想要在幼儿园教学实施中渗透剪纸艺术就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营造出丰富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1]。剪纸是一门比较简单的民间艺术,只需要剪刀和纸张就能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做示范,学生们看到剪纸的奇妙之处时,自然而然就会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学习剪纸。
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需要创设文化情境,老师可以在幼儿园人员集中的位置设置丰富多彩的剪纸环境,在大厅的板报上张贴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让幼儿时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耳濡目染,从而提升艺术情操。并且,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要积极协助学生们,由于幼儿对于剪纸接触的比较少,并且剪刀是危险物品,老师要时时监督和帮助学生们剪纸,并告知学生们剪纸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可以多多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通过剪纸的操作,提升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孩子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深化艺术的力量,培养艺术素养和审美。
二、家校一体共同协作,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幼儿的成长时期,家庭的陪伴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在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特别是在孩子的启蒙探索阶段,家长要尽可能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一次剪纸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加,引导家长重视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属于他们家庭的剪纸作品,增进情感交流,并且能够让孩子们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合作共享意识。加强家校一体化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重视自身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并且鼓励孩子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家长将自身的剪纸技能传授给孩子,积极配合剪纸活动的各个流程,让孩子热爱剪纸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家校合作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同时能够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在幼儿阶段,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较高,但是缺乏专注,所以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渗透剪纸艺术,需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幼儿无限的潜能,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2]。
激发幼儿剪纸兴趣,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来实现,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于集体性的活动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老师需要提前设计活动的计划和安排,例如,将剪纸活动编辑成儿歌,让孩子们一边剪纸一边唱儿歌,增加剪纸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兴趣;设置剪纸比赛的环节,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剪的作品又快又好,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调动剪纸积极性。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们剪蝴蝶,剪小鱼,并观察蝴蝶和小鱼的形态和特点,感受剪纸的奇妙之处,并享受剪纸带来的乐趣,剪纸作品完成后,老师可以将孩子们剪的作品拼成一幅画,让孩子们共同欣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还产生高度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剪纸作为我们悠久的民间艺术,它的传承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美好情感,特别是春节,人们靠剪窗花和喜字表达团聚的喜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重培养民间艺术的情感教育,在动手实践中可以引导孩子们融入自己的美好情感,用剪纸作品表达自己对于家人,朋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剪纸艺术能够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融入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艺术氛围浓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了解和掌握剪纸技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观察力,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促进幼儿时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焕金.幼儿园剪纸艺术的渗透与教育活动实施策略[J].知识文库,2021(06):57-58.
[2]闫淑凡.让剪纸“红”起来——幼儿园剪纸艺术的渗透与教学实施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7(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