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语文味,兼具科学味—刍议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0期   作者:秦菊芳
[导读] 科普童话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述科学知识
        秦菊芳
        苏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科普童话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述科学知识,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阅读文本。在对科普童话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各种语言的魅力,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也可以深入浅出地掌握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科学知识。语文味和科学味是科普童话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将其结合起来,让学生爱上阅读科普童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科普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会遇到各类不同的文体,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科普童话的重视,这一类文章在教材上出现的篇幅比例也就越来越大,这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如何在科普童话教学中兼具“语文味”和“科学味”,并让学生爱上科普童话的阅读。
一、挖掘科普童话中的语文味儿
        童话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常使用幽默的、有趣的语言风格,从而让孩子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文章,知晓其中的故事情节。也就是说,童话故事的语文色彩是非常重的,而科普童话作为童话故事的一种,自然也带有着浓厚的语文味儿。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科普童话的时候,要尽可能挖掘其中多样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字、词、句的魅力。
        语文知识的基础是对汉字的识记,在进行《要下雨了》这一科普童话的文章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预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让学生自己查阅字典,并对这些汉字重点记忆。接着,教师选取课文中重点的汉字,并以“多音字”、“同偏旁部首”、“汉字表意特点”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述。比如“沉”、“潮”、“湿”和“消”都是以“三点水”为偏旁的汉字,教师在讲述时提到,以“三点水”为部首的汉字,它们的释义一般都会与“水”有关。在学生熟练识记课文中的汉字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单个的汉字组合成词语。比如,教师首先以“腰”为例提问学生,它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在给予学生适量的思考时间之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弯腰”、“撑腰”、“伸懒腰”、“腰酸背痛”等等,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一展无遗。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句式的表达技巧,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句子。比如在“小兔子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中,“小兔子”是主语,“往”和“看”是“小兔子”的行为动作,而“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则是“小兔子”看到的内容,是对前面半句话的补充。教师通过对这些字、词、句的分析和讲述,学生就会更加容易地掌握各种各样的语文知识,感受到科普童话中的语文味儿。
二、挖掘科普童话中的科学味儿
        科普童话作为科普类的文学作品,除了拥有各类文学作品都具备的语文色彩,也有着其自己的独特性,即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效用。

因此,在对科普童话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切忌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字、词、句”等语文知识内容本身,而是要深挖其中的科学知识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课文内容,并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在进行《要下雨了》这一课文的阅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其中的“字、词、句”的语文知识内容,接着教师让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内容,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文章的叙事线索。有的学生认为是“小兔子的经历”、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小兔子对下雨的感知”。教师将这些学生的答案全都收集起来,并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文本,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线索在于“要下雨了”。围绕着线索,作者讲述了小兔子在下雨之前见到的三个场景,即“燕子低飞”、“鱼出水面”和“蚂蚁搬家”,并以此意识到“要下雨了”。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三个小动物的行为会告诉小兔子会下雨呢?”通过联想和教师的讲述,学生就会认识到“燕子是为了抓因为翅膀沾了小水珠而飞不高的虫子”,“鱼儿是为了浮到水面上透气”,“蚂蚁则是为了防止雨水淹没自己的家于是想要把家搬到更高的位置。”这些都是“要下雨了”的表现。教师通过对文章中这些科学知识的讲述,学生就会感受到“要下雨”之前的小动物的行为征兆,感受到科普童话的科学味儿。
三、双向引导学生爱上科普童话
        教师对课本上已有的科普童话开展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科普童话这一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将科普童话的语文味和科学味结合起来,通过双向的引导让学生看到科普童话的魅力,并最终爱上科普童话的阅读活动。
        在完成《要下雨了》这一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小动物呢?他们又会有怎样不同的对话呢?”围绕着这一问题,教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并以“呀”和“呢”两个字为基础组成一个简短的对话。比如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小兔子喊道‘小鸡,你为什么不愿回笼呀?’小鸡回答‘要下雨了,地面湿润导致虫子多,我要觅食,而且笼子在下雨前会很闷,所以我不想回笼。’”通过这样的联想和表述,学生既熟练掌握了这一语文句式的表达,也清楚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接着教师给学生传授一些其他的有关下雨的科学知识,并推荐学生阅读别的描写下雨的科普童话,如《小老鼠皮皮的宝贝》等。
        结语:通过对科普童话中的语文味和科学味的挖掘,教师的语文课堂显得更有生趣活力,课堂教学的内容被大幅度拓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教师在对科普童话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让学生爱上科普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娟.让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充满语文味[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7(8):38-39.
        
        作者信息:秦菊芳,1979.10,女,汉,本科,一级教师,小学低年年段语文教学,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