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陕西省蒲城县罕井初级中学 715517
摘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教师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数学有为难情绪,尤其是乡镇学生数学成绩很低。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深入,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方式进行反思,积极引入问题导学法,不断提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问题探究情境;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教授各种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问题导学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探求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1 相关概述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如果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那么就能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为了保证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还要充分研究与学习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问题,确保问题的合理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在学生经过深入分析后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巩固与复习的效果,问题导学法除了可以应用在新课的教学中,还能在学生课后的复习中应用,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数学学习体系,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浅谈问题探究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将问题导学法运用到课堂时,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提前做出应对方案。例如,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列一个简单的纲要,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思考。在所列纲要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本内容有初步的认知,有助于提升预习效率。而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后,教师可以根据精心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中,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是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差异向学生提问。通过对二者的观察,学生能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未知数X的最高次数是2。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未知数数量,强调一元二次方程中的a一定不能等于0。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就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2.2 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
注重知识的联系,可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较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逻辑,便于比较、鉴别、取舍、融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对知识、技能与方法予以综合和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不同适度的锻炼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分数,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出分式有什么性质吗?2、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理解分式基本性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 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新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强化了分式性质的理解。
2.3 利用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初中生来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一种挫败感,不利于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所以,在导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不过,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内容,这样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讲解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对常见平面图形有基本的认识,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要求学生可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其进行分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4 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到关键的知识点,巧妙地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有效地思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连接任意四边形中心点,得到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引导。例如,教师提问:“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一个四边形,找到中点并进行连接,看看能得到什么图形。如果连接中点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怎么证明自己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呢?”此时,学生便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逐渐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想到“连接两个中点线段平行于对角顶点连线,所以这两个中点线段相互平行”这一结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便证明了另外两条直线也是相互平行的,进而通过思考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而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屏幕上展示多个三角形,其中包括两个全等三角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两个三角形一样呢?”学生会说两个三角形的边都一样长,或者两个三角形看起来一样。最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判定定义的新知识。学生也能够通过思考分析知识、掌握知识。
2.5 课后练习中导入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后练习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自主归纳与总结所学的知识点,以此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完成以后,就可以借助问题导学法,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探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知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观察到的表示出来。如电影院的座位排列、棋盘等中都涉及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思考后,动手在纸上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画出了电影院的排列图,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为此,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顺利实现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章小青 .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7):112-113.
[2] 王建顺 .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9):137-138.
[3] 陈敏.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