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0期   作者:刘冀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刘冀
        哈尔滨市 工农兵小学校  15004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加快其大脑运转,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决定着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针对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基于此,本文将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1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对象,学生的表现,对知识的吸收情况,都是影响教育效果、反映教学水平的直接因素。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以后,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目标,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单纯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思维能力要求灵活性、原创性和敏捷性的特征,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体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上,所以数学学习的本质也可以看做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足以说明数学思维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因其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各异,所以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还需因材施教,结合各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发展创造空间。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综合来看,数学思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更好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2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当下小学院校数学教师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授课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不同于学前阶段,其本身具备更加出众的启蒙特性,需要教师根据现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引导。但是当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对基础章节内容进行讲解,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无法自主进行对数学资料的学习,只能一味地固定接收老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逐步降低。而且对于阶段性的考核也只是教师根据课本知识编写相似的题目,甚至有时候会直接照搬书本上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已经掌握解题步骤的情况下,除去必要的验算,根本就不会涉及解题思路的转换,也就无法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3.1 多思多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
        小学数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有关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以及四则运算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指导小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此不断地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立志于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多思多想,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此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独立性。以“观察物体”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某件物品拿到讲台前,让小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上观看物品,进而引导他们不断思考观察物体的特点和技巧,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
3.2 数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应用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中,“习题”是每一节内容都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数学训练是帮助小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从而有效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中的知识应用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课本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更加贴近生活的数学训练习题,以此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敏性和应用性,进而帮助他们感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正比例与反比例”一课为例,教师应该为他们布置生活化的习题练习,例如,让他们搜集班级内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学习成绩的变化趋势等,以此增强其思维能力的应用性。
3.3 合作学习
        小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思维习惯都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需要进行因材施教,以确保班级中所有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要想在一节课堂时间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存在难度的,所以教师要设计能够综合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科学方法。合作学习能够实现这一教学效果,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和讨论,将每个小学生的思想成果汇集起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能锻炼思维,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进行“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小学生区分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教师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列举出三个生活中应用到圆柱或圆锥的实例。这个学习内容布置下去后,小学生表现出了思维侧重点的差异性,比如小组内有的小学生侧重于对公共设施的回忆,有的小学生侧重于对家庭内设施的回忆,思维侧重点的不同也促进了小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帮助小学生成为全面型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现阶段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育,还是学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的质量,还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思维能力,那么等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后,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毅江.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39):65-66.
[2]齐广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2):47-48.
[3]郝永康.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0):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