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0期   作者:郑晖
[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郑晖
        福州市花园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地探索获取知识,不断地体验学习的乐趣,不断地促使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
        小学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培养核心素养人才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现代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把主体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结构、让全体学生至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体过程之中。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教书育人,要认真负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所需的人才,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有了热爱学生的思想,教师就会对学生满怀深厚的感情,自觉地尊重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则“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好的完成艰巨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我改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谈话式”语言,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引起健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要看参与的深度,即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的程度;二要看参与的广度,即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只有从这两方面着手,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质量。
        二、创设情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
        1、创设思维兴趣情境,诱导参与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培养发展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本身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对教师的教才有望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素质才有望成为事实。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定要努力创设情境,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积极主动参与的满足,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得到培养,个性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学习的主人,并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2、创设操作情境,参与探究
        思维从动作开始,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抽象的问题,与小学生主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创设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多动手、观察、动脑,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学生只有在亲自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后,才会逐步理解某些概念的算式和算理。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时请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三种小三角形,分别遮去一个角,余下的两个角都可以出现两个锐角的情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可根据三角形有两个锐角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参与
        精心创设一个个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实现的未知问题相联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诸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最佳心理状态。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这样设计:小朋友吃过月饼吗?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个红,每人分到几个?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现在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被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个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三、自觉参与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反馈具有双向性,它是一种双向反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志,不能仅看教师的自我感觉如何,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和接受的程度。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是学好的内因,因此学生自觉参与信息反馈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发展学生创新的能力
        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根据小学生心理变化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1、萌芽阶段
        这是小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萌芽发育时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明显表现:一是模仿。例如,一年级学生模仿自编应用题,这“一定新意”就可以说是‘创新’;而这种‘创新’,这是小学生萌发起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初步显现。二是好问,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不理解的知识与问题,总爱提出种种疑问。小学生的“好问”,就是创新能力‘嫩芽’的表现.三是爱动手.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觉得很新奇,很有趣,都爱动手摸一摸,亲手试一试。这‘摸一摸’,‘试一试’,既是小学生新的探求的表现,也是小学生创新能力萌芽的体现.
        2。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知识日益增加,思维在逐步发展,在低年级开始萌发出来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嫩芽’,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迅速地成长起来,三、四年级是是一个质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在运算、解题时速度快,效率高“快”和‘高”,表示其运算、解题技能娴熟。俗话说‘熟能生巧’;,这‘巧’就是创新能力的—种表现。二是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小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就是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具体表现。这‘深’就是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种表现。三是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在观察.想象、思维、运算、解题的过程中很‘机灵’, 不机械套用,不死板记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是每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共同特征。四是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突破‘常规”、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用新颖的或者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独创性’是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3.提高阶段   
        这是小学生初步形成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爱钻研和争论问题,小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初步形成之后;也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能够围绕学习的内容和教师的安排.自己去钻研有关的问题,通过独立钻研或学生互相间的争论,使问题得到解决,‘钻’和‘争’的过程,就是创新能力提高过程。二是勇于质疑、解难和运用假设方法。这种质疑、解难.假设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表现得很明显。三是思维的广阔性和发展性。高年级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求异思维”的能力,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总之,小学生所形成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高质量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