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云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中学
《基于大数据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中微课的推送与运用,改变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模式,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微问题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实际》为例,谈谈自己第一次开展微课教学的感受。
一、教学背景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后的“积累拓展”设计了“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此题的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中的称谓语,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古代对“父母、兄弟、子女和自己的称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此,我录制了一节七分钟左右的微课,辅导学生理解,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描述
《孙权劝学》故事性强,内容浅显,预计用30分钟完成作家作品、文言字词的积累、句子的翻译、内容的分析和主题等教学任务,5分钟处理课后练习,留10来分钟运用微课《语言表达要得体》(知县巴结上司的故事、语言表达得体的四个原则、课堂测试)学习古代称谓语。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完成本次“积累拓展”练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知县好巴结上司,一天.....知县问......知府答......知府反问......知县想......恭敬回答...... ”(播放微视频)
听后反应:哄堂大笑。
师:为什么笑?有那么好笑吗?
生:真的好笑,那个知县太憨了,居然称自己的儿子叫王八羔子。
师: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何感想。
生:......
片段二:
师:刚才那个故事由于语言表达除了问题,才闹出笑话,所以,我们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表达:①掌握谦敬,注意礼貌。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把“高、贵、大”等表尊称的词语要送给对方,把“愚、寒、小”等表谦称的词语留给自己。同时还要牢记“请,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②把握语体,用语妥帖。口语通俗易懂,适用于一般性谈话。书面语逻辑性强更适合于比较正式场合;③看清对象,因人而异。对失意之人不说得意之话,对有缺陷之人不说人家忌讳的话,对长辈说话忌大模大样,更不能直呼其名;④注意场合,审时度势。欢庆场合多讲吉利话,不说丧气话。悲伤场合用语要严肃、低沉 ,工作场合用语要准确扼要,多用术语,生活场合用语要亲切、自然,多用口语。
片段三:
师:接下来,请大家完成测试卷中的两个问题,完成时间三分钟。
(一)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打“√”,不得体的打“X”
1.同学在来信中问候李阳的母亲:“家慈身体安康吗?”( )
2.周教授退休后继续为支教事业奔走,作为他的高邻,我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
3.我是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想进贵公司工作,决定明日惠顾招聘处。
( )
4.爷爷庆祝生日,对好友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不如大家肯否赏光,到寒舍一聚?”( )
(二)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亲,你这样说:“这是令父。”
B.你对一位上课说话的同学说:“说话打扰我的学习了,再说我就要揍人了。”
C.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D.你对正在横穿马路的叔叔说:“小心车把你撞死了!”
完成情况:正确率10%。
本次微课教学共三个阶段,用时10分钟,第一阶段与探究的主题有点关系,第二阶段完全无关,正因如此,才造成了第三阶段正确率极低,所以这是一节与课文内容无关的微课教学。
三、教学反思
(一)存在问题
1.微问题的选择针对性不强,脱离了课文内容。本次“积累拓展”的主题是探究“文言文中的称谓”,掌握古时候人们对“父母、兄弟、子女和自己的称呼,我设计的是中考必考第6题“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要得体”的7个例句,没一句是文言文,涉及的七个谦辞与敬语也只有“舍弟、家严”,与本次探究的古代称谓无关。课题确定、素材选择都严重地偏离了课后练习探究的主题,脱离了教材实际,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2.问题过大,忽视了微课要小的特点。在问题的选择上,本次实验研究不仅犯了针对性不强的错误,还忽略了微课要小的特点:这篇文言文中的几个谦敬辞。
3.课件内容太多,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课件内容繁琐,三张PPT几乎容纳了教学过程的所有内容。有学生告诉我,整个过程感觉老师在读课件,不是在讲知识,学生也是跟着播放的内容读课件,除当堂训练外,没有预留一秒让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
4.推送时机不合理,有违学生的认识规律。新授课与复习课,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是不同的。当堂测试之所以全都不会的原因就在于我错把适合复习课呈现的微视频用在了新授课上。整个过程重点在强调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表达合理得体,而对于谦辞与敬语的分类与判断这一重要的知识完全被我忽略了。如果这节微课在九年级中考复习迎考阶段使用,我想,正确率至少可以提高到80%。
(二)改进启示
1.时刻记住“一课一得”,莫要把它当成口头禅。“一课一得”是我们一直强调和挂在嘴上的话题,我们不仅口头上重视,思想上同样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保证落地生根,学有所得。
2.教学的切入点要小,充分体现“微”的特征。“微”就是小的意思,“微课”不能仅仅局限地认为是教学时间要短,其本质、灵魂和核心是问题一定要小,素材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
3.教学运用要适时,充分把握推送时机。对于“零基础”学生,分析讲解的知识在课堂中完成,复习巩固的知识在课外完成,新课教学所需知识课前预习。
四、再战收获
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本次存在的问题,反省之余我给予了及时的整改。为了帮助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语言表达要得体”的相关知识,我录制了《怎样称呼父母、兄弟、子女和自己》《谦辞中的“拜、惠”》《谦辞中的“高、贵”》《谦辞中的“恭、敬”》《谦辞中的“奉、垂”》《谦辞中的“久和其他”》《敬语中的“敝、鄙”》《敬语中的“愚、拙”》《敬语中的“寒、舍”》《敬语中的“老、小”》《敬语中“过、失”》《敬语中的“晚、不和其他”》《成语中的谦敬》《谦逊有礼,委婉含蓄》《把握语体,用语妥贴》《看清对象、因人而异》《注意场合、审时度势》共17节微课。用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此文为2020年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的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文号:黔教办发〔2020〕9号,课题编号:2020A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