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珊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6
教学的开展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现阶段孩子在各种习题的挤压下,对做题出现了排斥现象,失去对学习探索的兴趣。在设计习题时要保证习题的质量,重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的设计要能够突显数学学科素养。
一、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学习能力
1.阅读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阅读正是丰富学生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设计习题,不能单单给出简单的题型让孩子进行解题,设计丰富的阅读的题材,拓宽更广阔的知识面。
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书本96页“你知道吗?”对于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出入相补原理进行了解释,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利用这个阅读题材结合本单元求多边形的面积整合出题。
题一: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下列图形符合刘徽“出入相补”原理的有( )。
学生通过阅读理出入相补的含义,即:图形改变,但是面积不变,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哪些图形符合出入相补原理,数与形相结合,达到内化。
2.推理力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1],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现阶段的习题基本是让孩子填或者选择“等底等高”这个答案,可以这样设计:
题二:手工课上,小希想在这张底10cm、高4cm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如图,剪后剩下的纸张面积是( )平方厘米。
题目所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不是空白三角形所对应的底和高,观察空白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推断出空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从无数据的三角形入手,找不到三角形的底与高的数据,慢慢推导,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比较推理出结果。
二、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课标提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习题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题三:“请从三角形或梯形中任选一种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以选择画图表达、语言表达或者是画图与语言相结合,不仅回想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的原则,言之有理就可以。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知识,进而理解知识,这仅仅是认识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生活实际问题。
三、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感悟数学思想
1.类比思想
数学家欧拉说:“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类比是伟大的领路人”。书本103页整理与复习,小男孩提到“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当形的上底为0时就成了三角形”,这样设计:
题四: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①把梯形的上底延长2厘米,下底缩短2厘米,变成( );
②把梯形的上底缩短2厘米,下底延长2厘米,变成( )。
A.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B.长方形,梯形
C.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D.平形四边,三角形
利用格子图,给出具体的数据,学生可以先想象再画一画,会发现:当梯形的底与高变化的时候,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之间是可以互通的,甚至可以写出三者的公式类比,在类比中,学生对几何图形间的转化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2.整体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了,可以换一种思路,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比如拿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一拼,动脑思考,会有什么发现呢?通过对问题的综合考虑后得出结论。可以巧算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只给出示斜边是8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计算面积,学生会发现之前所学的面积公式的不管用,怎么办呢?降低难度,以东东的想法给予提示,渗透整体思想。
题五:已知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8cm,计算它的面积。
东东这样想:“用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
一个边长是8cm的正方形”
根据东东的表述,下列算式能正确算出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是( )。
A.8×8 B.8×4 C.8×4÷4 D.8×8÷4
整体思想接触的比较少,大部分孩子是无法计算出来的,通过东东的表述,孩子理解后便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做题的过程中对整体思想有更深的体验。
从学生所做的习题能够反馈教学效果,设计好的习题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好的习题需要老师进行优化设计,紧扣教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思考习题中所能蕴含的数学思想、所体现的数学能力,教师的角色从“布置作业”转向“设计好习题”,学生也能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