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审美中的困惑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0期   作者:陈绘竹 李冰
[导读] 审美困惑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陈绘竹 李冰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沈阳110034
        摘要:审美困惑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艺术以鲜活的状态存在着,一方面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意识的基础上促进文化脱贫。
        关键词:审美困惑;乡村脱贫;“三农”
        引言: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来,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从中,人们发现,乡村发展呈现出艺术化的新趋势。我认为,乡村艺术化就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把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用艺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让艺术同科技一起成为乡村腾飞的翅膀。
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艺术的必然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看到,未来我国的乡村,将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正在启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让我们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有了梦幻般的期待。刚红李子柒视频和“丁真的世界”,则让人们更加向往带着乡愁的诗意乡村。这正是乡村艺术化的土壤和条件。历史发展规律、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应当顺应乡村发展潮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的新路子。
二、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困惑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一定带来艺术的繁荣,艺术的繁荣也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是,作为艺术与乡村融合的乡村艺术化,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只有当人们越过温饱、进入小康、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跨越的时候,乡村艺术化才会逐步形成发展的浪潮。这就是说,乡村艺术化必须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乡村艺术化。否则,为艺术而艺术,就会本末倒置。当前,推进乡村艺术化应当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做好五件事:一是把艺术应用到乡村规划中,注重乡村的艺术设计,增强乡村的审美韵味;二是把艺术融入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品位和品牌,助推乡村产业升级;三是把艺术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提升村容村貌,营造幸福美丽新家园;四是用艺术激活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赋予乡村发展新的动能,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变乡村艺术为乡村资本,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发展美丽经济。
三、艺术与乡村资源共同发展
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诗歌、舞蹈等,它从很久远的时代走来,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如果从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看,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
我认为,只要农民群众带着情感、用心做事、沉浸其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心流”“高峰体验”这样的状态和境界,就有了审美的、艺术的体验,就能把每一件事做成艺术。这样的艺术能够激活乡村资源,重塑美丽乡村形象,提高乡村生活品质,
四、艺术在不是“植入”而是“生长”
艺术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问题是我们习惯于把城乡对立起来,认为乡村是落后的代名词。显然,要艺术回归乡村,必须打破传统城市化的思维定式,重新认识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意识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有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独特价值和山水、田园、农耕、院落等内在之美,乡村之美是质朴的,厚重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是奢侈的。质朴,在于它根植于自然;厚重,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奢侈,则是因为我们难以返璞归真。乡村艺术化就是要彰显乡村价值,展示乡村之美,让乡村更有审美韵味。这样看,乡村艺术化并不是“植入”的,而是从乡村“长出来的”。这样的乡村艺术化当然需要钱,但绝不是靠钱砸出来的,有的村子正是被钱毁掉的。比如,在良田里面违规修绿道、建观景台,既毁良田,又煞风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过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个地方打造出来了,人们便会蜂拥而至,把别人的做法原模原样地搬回去。有的地方还抄到了国外,搞起所谓的“欧洲风情小镇”。借鉴是有益的,但复制却是乡村艺术化的大忌。不管你复制谁,复制得怎样,一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都是不可取的。必须看到,不同的地方其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社会生活是各不同的,必须突出个性。
有人以为,乡村艺术化本质上更主要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实践,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离不开土生土长的村民。强调农民主体,是因为乡村是他们生长、生活的家园,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只有当农民群众了解艺术,重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以主人翁的身份,怀着满腔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之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艺术化,乡村才会让人们更向往。强调农民主体并不排斥各方面的参与。事实上,乡村艺术化要有艺术家的启蒙,艺术家进村能让村民们懂得艺术是什么、艺术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怎么利用艺术来建设美丽家园;要有政府的鼓励,好的政策能够广泛动员农民,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有市民共创共建共享,市民们来了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五、艺术乡建需要村民的智慧
在艺术乡建中,既要引导村民参与,也要充分发挥、尊重村民的智慧。当下,许多设计团队将村民视为重要成员,二者共同参与创作和改造工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艺术乡村。比如,一些设计团队和一些村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村民,在参与设计和生产文创产品过程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以艺术的方式融入乡村振兴,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比如,在参与艺术乡建过程中,有村民把原本归属不明的地块让出,作为公共艺术空间;许多村民为了维护村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开始主动关心村中事宜,进行垃圾分类。从一开始的心存质疑,到深度参与,再到积极维护,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精神面貌也有了变化。?
借助艺术的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文化,让村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是艺术乡建的重要意义所在。只有村民以主体身份全程参与,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使其活起来?创新同样关键。一些实践者运用艺术手段将传统文化符号转译成通用语言,创新色彩、图样、功能等,让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相融。经过精心设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纪念品,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成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窗口,实现了文化的活态保护。
结语:面向未来,艺术乡建应在尊重传统文脉与地域精神的基础上,于形式语言表达方面,融入当代元素,面向新时代、创造新文化,助力乡村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南溟:乡建、艺术乡建与城乡互动中的几种理论视角(J).美术观察,2019(01):24-26
(2)高长武.“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故园;—-从同志对农村的担忧和期望说开去(EO/OL).人民网,2014-05-26
作者简介:陈绘竹,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李冰(通讯作者),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