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花儿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求真式”指导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0期   作者:庄洁
[导读] “求真”是一种态度,追求真实的物体
        庄洁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  215200
        【摘  要】“求真”是一种态度,追求真实的物体,在科学活动中真实的材料是最基本的。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材料,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尝试、操作体验与交流。 
        《指南》指出:“每一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科学探究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老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指南》对科学探究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以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结合本园的乡土资源和季节特点,开展种植蚕豆活动,我们为孩子提供真实的植物材料——蚕豆种子,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蚕豆的播种、浇水、发芽、枯枝修剪、开花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孩子用文字、图形绘画等多种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关键词】     观察    放手    探索
        老师为孩子提供真实的植物——蚕豆,通过孩子探究植物,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探索蚕豆的秘密。老师在活动中既是合作者,与幼儿一起提问、一起质疑、一起探究,也是引导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是活动的支持者,创设宽松的环境,蹲下身倾听孩子对对植物探索的表述,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自然、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
        一、提供真实的植物材料,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
        案例一:种植蚕豆
        恰逢蚕豆种植的好季节,老师带孩子们开展种植蚕豆的活动。种植之前,先让孩子观察了蚕豆宝宝的模样,孩子们对种子充满了好奇。“蚕豆应该种在哪里呢?”老师问道。航航说:“我在乡下见到过蚕豆的,都是种在泥里的。”“也可以种在水里的。”程程抢着说。经过一番讨论商量,老师发给孩子种子,让孩子亲自种植。只见有的孩子用工具挖了坑,将蚕豆种子种在泥土里。有的孩子在小盆里放了水,把蚕豆种在水里。大家兴奋地忙活了一个上午。还说一定要好好照顾蚕豆宝宝,期待蚕豆宝宝快点发芽、长大!
        几天过去了,孩子们来到自然角看蚕豆,可是蚕豆宝宝一点动静都没有,程程急着问老师:“蚕豆怎么还不长出来呀?”老师让孩子们耐心等待。一周后,老师再次带孩子们来到自然角,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跟我说:“庄老师,种在水里的蚕豆的肚子破了,是因为水喝多了么?”听他这么一说,吸引了其他小朋友 “蚕豆发芽了,”航航抢着说。’蚕豆的芽像什么?”孩子们时刻关注着蚕豆宝宝的生长变化。经常给蚕豆宝宝浇水,看看蚕豆宝宝长高了没有,并记录蚕豆生长的变化。
         分析: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老师应要引导幼儿探索大自然秘密。实践证明:凡是孩子自己做的,自己想的,自己去发现探索的世界,就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作为老师,我们要放手,并充分的引导、指导,积极地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地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二、放开手脚,让孩子主动探究,提出质疑,主动发展。
        案例二:两个蚕豆芽
        自主游戏时间,纶跑到自然角观察起来,“咦,蚕豆的肚子怎么撕裂开来了呀,一旁的诺诺说道:“可能是它水喝多了,把肚子撑的鼓鼓的,所以就裂开来了。”“嗯,蚕豆旁边尖尖白白的是什么东西呢?”“应该是蚕豆的芽,我在书上见过,植物发芽都是这样的。”“哈哈,蚕豆宝宝终于发芽了。”两人兴奋地叫了起来。一个星期过后,纶来到自然角大叫起来:“快来看,蚕豆长出了两个芽。”孩子们都围上去看。“嗯,白色的芽是往下长的。”媛媛一边指着蚕豆一边说。

“还有一个蚕豆芽是往上长的,上面都长出绿色的叶子来了,真神奇。”“蚕豆应该只有一个芽,到底哪一个才是蚕豆的芽呢?”航航质疑道。于是,孩子们都跑过来问有关“蚕豆有两个芽”的问题,老师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自主查阅蚕豆的资料,经过查阅、观察、发现,原来先长出来的尖尖白白的并不是蚕豆芽,而是蚕豆的根,后来长出来的才是蚕豆的芽,上面长出许多嫩绿的叶子。
        分析: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是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幼儿通过观察,获得了第一手经验。在观察中,幼儿不断发现大自然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从而进行再次新的或者更细致的观察。在本次案例中,老师为孩子提供真实的材料,让孩子自主探究、提出质疑,发现蚕豆有两个芽的秘密,老师间接引导孩子“到底哪一个才是蚕豆真正的芽”,让孩子进一步观察探索,从而找出答案。
        三、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探究学习的活动环境,培养孩子科学启蒙研究的精神。
        案例三:一个都不少
        今天,程程和诺诺很早就来到学校,他们一到教室就拿着水杯去自然角给蚕豆浇水。“水里的蚕豆怎么变黑了呀?”诺诺惊叫起来。“还有一股很臭的味道,估计是要死了。”程程上前闻了闻。“为什么会死呢,会不会是我们水浇多了呀?”程程很是疑惑。“可能是被虫子咬伤了,所以才会慢慢变黑的。”“泥土里的蚕豆和水里的蚕豆靠的太近了,营养被泥土里的蚕豆都吸走了。”他们俩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得非常热烈。
        散步时间,老师带小朋友经过种植园地,孩子们被种植园地的蚕豆吸引住了。“快看,这里的蚕豆长的又高大又粗壮,真好看。”诺诺说道。“这里的蚕豆苗很高很粗,可是我们教室里的蚕豆苗都一个个像小老头一样弯着腰,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教室自然角的阳光没有这边的好,蚕豆是需要阳光、空气和水的,一样都不能少。”一旁的纶告诉了她们的疑惑。“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这回事啊。”孩子们一边议论一边继续观察着。
        分析:《指南》中指出: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尤其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自发地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并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并发现其中的奥秘。在日常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探究学习的活动环境,大班的孩子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老师为孩子提供了真实的植物材料——蚕豆,让孩子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蚕豆的知识,更培养了孩子观察力、探索力和科学启蒙研究的精神。
        四、合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引导孩子自主种植,自主观察,自主探究
        案例四:蚕豆花开了
        中午带孩子散步,走到种植园时,童童大叫起来:“快来看,蚕豆宝宝开花啦!”大家被他这么一叫,都情不自禁地围了上去,一看,真的开花了,于是每个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起来。“好漂亮的花呀!”,像蝴蝶一样的蚕豆花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在观察的同时孩子们还互相比较哪一颗蚕豆长得最高。今天的惊喜发现,难掩孩子们激动的心情,播种后,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了开花的喜悦。
        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抛出疑问,引发幼儿思考探究。你们知道蚕豆花凋谢之后会是什么吗?它的种子是长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摇摇头,“那以后我们继续来观察蚕豆宝宝,自己来寻找答案。”孩子们都期盼着,希望蚕豆快快长大。
        分析:大自然是一个活教材,合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引导孩子自己种植,自己观察,不仅能使孩子们从小体验到了种植的喜悦,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更科学、直观、形象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又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老师为孩子提供真实的植物材料——小小蚕豆,引导孩子主动探究蚕豆的秘密,提出质疑,主动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应放开手脚,学会和孩子一起观察、等待、旁观、探究,发现。幼儿能做、能想的,让孩子去想、去做,幼儿能发现、能探索的,让孩子去发现、探索,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