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0期   作者:刘晓萍
[导读] 文章简要介绍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
        刘晓萍
        桂林市宁远小学      广西省      541002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教育;内涵;实践策略
        一、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与之相关的概念 还有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概念 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需要 明确每个概念的内涵,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 系和区别,这是一所学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
        (一)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里的思政课指的是思想 政治教育类课程。 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各学科课程 中,充分挖掘各个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突破了就思政课谈思政课的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落实到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中。这是立足学科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 种新理念、新方式,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如果说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政,那么课程思政就是隐性思政。如果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在一定意义上,课程思政相当于学科德育。学科德育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中,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 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中小学校长和 教师对学科德育都是比较熟悉的,而对课程思政相对陌生。有学者就认为“学科德育”这一概念更适 用于基础教育,而“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更适用于高等教育。思政教育来源于思政工作,是指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为指导,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最广,突破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界限,学校中凡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思政教育,包括学校文化、管理、 活动、实践等各种活动,在人员上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所有人员。 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并不是一回事,涵盖范围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但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思政课程和课程 思政都是从课程角度实现思政教育的方式,三者的目的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思政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不同的,所指涉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三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也就是一般认为的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道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政教育;广义的德育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
        实际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变化,德育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德育内容包括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德育已经包括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独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 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 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 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一个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不能认为是思想政治上有问题,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由于思政教育具有国家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因此如果德育与思政教育不分,就会出现德育假大空的现 象。只有明确了思政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才能避免思政教育的泛意识形态化和德育的泛政治化。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来看,德育是五育之一,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列,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德育为本,以德为先,更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德育、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范围最广,包 括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针对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更加突出和重视思政教育, 特别是思政课,由此很多人认为思政教育范围大于德育,或者思政教育等同于德育,甚至误认为思政教 育能代替德育。以上的概念辨析,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含义,从 而更好地在学校中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二、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中小学思政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实施途径上应体现多样化,如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 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等。我们这里重点对课程育人、教学育人、协同育人进行说明。
         (一)、课程育人。
        要强化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目前的思政教育中,从理论到实践已经突破了就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局限,在所有学科中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思政教育。在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素养的养成,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是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课程思政不是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简单整合,也不是把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植入、嫁接到学科课程 中。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属 性,要尊重、坚守每个学科的学科属性,绝不能把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课程变成思政课程,更不能在教学中生搬硬套,穿靴戴帽。
        (二)、协同育人。
        学校在思政教育中进行协同育人,主要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
        一是纵向衔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就是各个学段之间在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上要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目前很多地方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或者共同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或思政课程一体化就是很好的尝试。大中小学围绕同一主题,共同备课,集体教研,发挥各自的力量。
        二是横向贯通,学科之间互融互通。学校通过将思政课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同作用,实现学科之间的互通。
        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实现协同育人。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家庭、 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思政教育也不是单方面的独奏,需要三方合奏,共同唱响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家长要在家庭中,通过家风、家规、家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要充分发挥人员、资源等优势,特别是积极利用博物馆、科技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进行思政教育。
        总结
        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 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的要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利用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俊龙,付雯,廖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和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21(05):136-139.
        [2]钱晓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N]. 宁波日报,2021-03-11(008).
        [3]胡育红.中小学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途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1(08):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