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明
六盘水市体育局 贵州省 六盘水市 552200
摘要:体教融合是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要重视运动员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培养,有效落实体育与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实施措施,与此同时,各地教育局与体育局要通过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制度,总结近年来体教融合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强化体教融合协同发展方略,并有效逐步落实“家-校-社”联动一体化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提供运动员后备人才。本文通过分析体教融合发展现状,讨论改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体教;融合;运动员;后备;人才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局和体育局需积极响应教育发展方略,做好体教融合特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从事体育事业,为我国运动员队伍提供储备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体教融合背景下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与培养原则,研究具体培养方法。
一、体教融合下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一)教育和体育发展分离
国家在新制定的发展目标上,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目标,因体育发展的特殊性,建立了独立且自成体系的专业训练体制,在很长时间里导致体育与教育的关联逐渐减少,出现因重视竞技成绩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学习情况,使我国体育相关人才发展存在不足[1]。一方面,因知识教育的不断加重,体育课不断遭到排挤,学生无法按时上课;另一方面,为取得优异的体育竞技成绩而加大训练量、延长训练时间,导致文化课成绩受到影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提高的状况下,运动员的退役保障制度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使文化教育、体育教育、训练体系无法融合,造成了体育及文化课教育在实施层面的分离。
(二)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我国在体教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运动员的后备人才严重供给不足,培养及储备相关人才的体制模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蓝、足、排三大球类运动员的人才储备匮乏。与此同时,金牌体育的风向使运动员存有高淘汰率而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导致很多有着体育竞技天赋的青少年在家长的干预下放弃选择体育。而且,在传统高压模式下出现二、三线队伍参训人员逐渐减少,导致需要面临二、三线队伍的培养层次及阶段计划消失,后备人才规模日益萎缩,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发展。此外,以传统体育特色为基础的小、初、高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运动队制度改革,学生参与职业赛事后的学籍保留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2]。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深层次的衍射效应,映射出当前教学、训练、条件保障等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和利益诉求不兼容问题。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原则
(一)训练从实战出发
体教融合教育背景下,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原则应从大量实战出发,要严格将日常训练按照正式比赛训练,同时教育局要鼓励各个高校积极组织相应运动员比赛,促进各个高校运动员之间的技术交流,增加运动员实战经验,并有效避免运动员在长期枯燥的运动训练中出现倦怠现象,以此激励运动员积极训练的意识,提升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此外,实战的训练方式,可以让运动员更好掌握运动技巧与对战策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训练从严从难
在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对运动量的要求是要严格执行训练从严、从难的标准。其中从难是指从运动的技巧与实战应对策略两角度出发,适度提高训练难度,逐步攻克难度较大的关键运动技巧,具体方法是需要制订具体的训练计划,通过逐步实现每个环节的细化目标,最终促进总目标的达成。而从严是指对运动员的体育运动精神、意志品质、训练技术以及日常作风等全方位的严格要求,保证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严格化。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一)落实教育与体育协同发展
落实教育与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要了解体教融合的发展目标,其发展是为充分体现体育教育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中的促进作用,并以融合发展理念带动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同发展[3]。其次,基于此发展目标,教育局要做好学训一体化推进的教育发展创新机制,通过强化高校运动员学生学业考核成绩评定,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教学管理,以更优质的教育与赛事资源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知识及运动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教育局要制定促进高校赛事一体化的政策,提倡高校逐步完善体育训练与赛事体系协同一体化的建设,整合政府、社会体育组织以及体育相关企业等体育资源,并将整合的体育资源应用于高校,通过多样化模式的训练,培养后备人才的运动技能,并逐步落实以赛代练的教育理念,进而实现教育与体育的协同发展。此外,教育局要督促高校进行体教融合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创新培养方式,注重整合与互补各高校体育资源,同时要提倡各个高校开放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做好知识文化教育与体育的协同发展。
(二)落实“家-校-社”联动一体化机制
现在认为学校体育活动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不单单是在学校里开展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该和家庭以及社会加强关联,坚持以家为中心,学校为半径,社会为拓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长期且有效地推广和开展体育活动[4]。教育部及体育局发放的相关文件中,强烈支持青少年在校内习得的运动技能可以迁移至家中及社会等校外地区保持锻炼。当代部分父母在应式教育的影响下,可能认为学业大于一切,加之学业负担日益加剧,导致青少年身体的活动水平日益降低。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后天学习身体活动行为的黄金时期,良好的活动环境可以营造积极人体活动的氛围。因此,父母应支持青少年在家中积极参与身体运动锻炼。学校的体育课程不可单单用作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不能将运动固定在锻炼身体的规则中。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享受乐趣,加强团队配合能力以及个人反应能力,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学校方面需要聘请专业的体育老师为青少年带来专业的设施和充足的资源,让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时乐在其中,加强学生对其兴趣。在社区方面却面临着有活动设施,但群众缺乏活动意识,民间及政府缺乏相应的组织及活动。为了均衡社区的体育环境,应逐渐提高对城市中体育建设的资源投入,建议加强管理组织。比如,六盘水市体育局与六盘水市教育局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实现体教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总之,通过家、校、社的联动协同,加强运动员后备人才具体培养力度,促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教融合教育背景下,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增加我国全方位发展人才。此外,体育和教育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综合发展,全方位培养运动员后备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弘,李先雄.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与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2):7-12.
[2]金成军.深化"体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牡丹江市的体教融合之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3):117-118.
[3]彭莹莹,葛璟.基于运动心理学助推体教融合理念的落实[J].卷宗,2021,11(4):301.
[4]刘超."体教融合"下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发展探析[J].拳击与格斗,2021(1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