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苏教版、北师版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4月   作者:黄婵
[导读] 不同呈现形式的教材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黄婵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摘要:不同呈现形式的教材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怎样使教材能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发展并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便成为了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总结两种教材的异同,来帮助使用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相互取舍,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完善和调整,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北师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教材的比较
1.教材理念的比较
        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虽然都以《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总宗旨,但在对课标的理解角度上有所不同,编写时的侧重点也就有所差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着眼于全体学生,确保“人人可以学数学”,不仅要得到基本的发展,还要全面发展知情意行;更注重过程和师生角色的新定位,同时注重教材以生活为导向,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综合与实践”单元,侧重培养学生的过程探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材中设计的栏目如“猜一猜”、“议一议”等都是针对不同活动单元进行必要提示,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相适应的思考问题,改变学生单方面依赖教师教授情况,鼓励学生在过程体验和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编写出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能够反映未来社会需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材。这个版本比较重视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外界的联系,比如自然和社会,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感和统计观念。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北师大版在教材中设置学生自评环节,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而且关注知识的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比如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最后设置“自我评价”环节,询问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表现是?”并且以三种表情的脸作为等级评价,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励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达到所要求的评价效果,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反思。
2.教材内容分布的比较
        教材内容的编写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来进行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反映了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课程的优缺点以及数学教学的质量。就拿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来说,两版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布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圆”的认识上,安排的册次不一样,苏教版在五年级下册增加了用圆规画圆这一知识点,且详细介绍了具体方法,而在北师版的教材中,“认识圆”被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圆规的介绍没有苏教版那么详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展开教学。同样,关于“多边形内角和”这个知识点,在苏教版的教材里是作为实践活动来开展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掌握这一知识,而在北师大版中,只有一道选做的课后习题涉及这一知识点。可见,北师大版教材对于“多边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没有苏教版教材高。
3.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比较
        教材呈现方式是编写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效果深受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影响。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采用问题情境式的呈现方式来引出新知识点,并做到紧密连接、环环相扣,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带领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事实出发,自主进入新知识的海洋,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知识点的导入,问题情境逐渐退出。苏教版提倡“玩中学”,大部分活动的问题情景创设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面积的变化”、“运动与身体变化”、“校园绿地面积”等,分别紧接前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利于加强之前所学的知识,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北师大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以“数学好玩”为大标题的,每个大标题下面有三个小标题,它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现实情境下解决日常问题,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活动探究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建议
(一)对小学数学教材编者的建议
1.数学文化维度之间均衡发展
        数学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分布不是很均衡,“数与代数”中的文化内容相对其他内容来说是最多的。从《课标》里也能发现,数与代数的内容是最多的,它细分的子类也是最多的,所以在数学文化中“数与代数”的内容最多也不足为奇了,不过还是建议编者要均衡其他课程内容的数量,在四块领域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最少的,我们不妨在综合实践中增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以期对学生进行考察。
2.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突显本地特色
        两版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有关现实生活方面的内容,然而其他内容相对比较稀少,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对于社会生活、娱乐生活不是很重视,更不用说与经济生活和职业生活有关的内容了。在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使其具有更强的地方特色性,在顺应不同地方特色的前提之下,应当更注重编写设计的趣味性以及与生活的贴近程度,体现在捆绑主流文化,且图文并茂。同时也要多多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加强其与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联系,使学生不仅能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也能感受到数学的艺术价值。
3.淡化内容表述的专业化
        数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对数学学术知识的选取和再编,让学术知识以便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对于小学生来说,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数学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苏教版教材的内容在表述上带有较强的专业化和学术味,例如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苏教版直接命名为“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不妨把题目融入到生活中,用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来命名。
4.增加自我评价环节,提倡情感激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评价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较苏教版教材来说更关注内心的情感表达。虽然苏教版教材在“综合与实践”单元使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较为灵活,但是其评价基本设置在知识探索中,没有一个系统的设置。建议编者不妨在课后小结中增加自我评价环节,像北师大版那样以笑脸、正常脸和哭脸代表学习等级优秀、一般和良好,借助脸的表情或者星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并自我调节以便为下节课做更好的准备。
(二) 对教师使用的建议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所使用的教材很重要,同样,教师也是其中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将其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为终身发展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奠定基础。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认证准确解读课标的能力,深刻认识并领悟其中的理念。
        其次,要多关注教材编写前后的差别,知道教材增加了哪些内容,又删掉了哪些内容;又有哪些知识点分开讲授了,哪些合并了;对于每章节的“教”与“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有着自己的见解,仔细想想它的好处和不足之处有哪些。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完善和调整,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
        最后,要多设置一些可以增加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国庆,黎阳.对两个版本教材中《位置与方向》的比较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21-23.
        【3】石立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两种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裴华明.关于数学教科书处理的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5,(10):9-11.
        【5】 庞振英.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的研究---以曹飞羽主编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教科书为例 [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
        【6】蒲淑萍,宋乃庆,邝孔秀.21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对10个国家12套小学教材的分析 [J].教育研究,2017,(5):144-151.
        【7】尤洁.浅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1):44-45.
        【8】周东明.数学的特点与数学教学---对“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7,(5):1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