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4月   作者:王骏新
[导读]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提高孩子们的思想文化水平

        王骏新
        沁水县龙港中心校, 山西 晋城 048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提高孩子们的思想文化水平,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有关于道德的一个初步认识,基于之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刻板,课堂枯燥无趣,学生很难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因此,我们提倡用教材内容来构建生活背景,调动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促使学生在生活成长中掌握正确的道德思想理论,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生活实践的缺失
        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弘扬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编制的出发点是全面发展小学生各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全民普法教育的内容,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有关于成长的自我方面的主题设置也有“我与他人”关系处理的设置,还有关于“权利、义务、国家、公民”的应知应做。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来看,教学的内容设置力求利用生动鲜活的图片以及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深具普遍性和适用性的案例进行展开,情境的设置也更具开放性,有利于启迪小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
1.2 教学形式单一
        对于教学形式的问题,我国教育始终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弊端,不仅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几乎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手段都比较单一,而忽视了采用多元手段进行知识和理念的渗透过程。目前我国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迫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采用功利性质的应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应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来。绝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以灌输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把枯燥的知识堆砌于学生面前,而不管他们学习的兴趣的调动却并不知识。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式的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形式的枯燥和单一也限制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所以,知识无法通过兴趣和实践进行巩固和深化。
1.3教学方式陈旧
        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时代的来,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技术革命,其中最突出的变革就是数字技术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新时代的教育也应该顺应这一变革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也应该强化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熟悉这方面的应用,利用先进的科技身段来加强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实现了电子多媒体的设备的更新换代,这就使教学活动的技术手段多样起来。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来传达教学信息,并通过特定的方式将这些元素进行整合,成为声光电立体展现教学内容的新形式。孩子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于成年人,对多媒体形式也更有兴趣。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2.1 教学目标制订要贴合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材的丰富度也不断提升,增加了不少科学、趣味的内容,但是范围太过宽泛,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吸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贴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学的实用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例如,“吃饭有讲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将暴饮暴食和偏食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饮食不能只挑选自己喜欢的,要考虑到营养的综合性,合理均衡的饮食,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2.2 教学内容制订要贴合生活
        如果只一味地围绕书本的内容照本宣科,只会让课堂变得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低,上课效果不理想。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以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开开心心上学去”一文中,就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新学期的新书要怎么爱护,上学好玩吗,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等。


        围绕日常生活场景,设置情景课堂。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德育为主,要求课程要围绕小学生日常生活。为了增进学生对日常生活道德的识辨能力,也可以在教学中设置情景课堂。结合课本内容,围绕生活中某一场景,进行小组讨论,一能调动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丰富课堂内容。二是通过情景课堂的设置,学生能够增进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达到德育的目标。例如,在“别伤着自己”一课,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事?哪些可能会伤害到我们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等,还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的感受。
    教学模式革新,贴近学生生活。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小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充分利用新的教学科技和多媒体平台的优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健康过冬天”这一课文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截取几个日常冬天的片段,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例如,冬天的手套,冬天的帽子,棉衣,棉拖鞋,热水袋等,这些和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场景。在画面中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冬天,从而引申主题,例如,冬天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入冬前我们应该准备什么,如果没有准备我们可能会怎样呢?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过冬的思想,更深刻地体会健康的含义。
2.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小学学生的情况各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各种不同的思维进行交流和碰撞,一方面这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更活跃,课堂生活更具内容感和形式感,另外一方面,不同思维碰撞的结果,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获得自我的认知经验,对于自身不足或者错误更容易从内心层面获得正确的引导。第三,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更充分的展示自我。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与普通意义上的情感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跨学科的概念,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却又高于心理学的综合了哲学、伦理等多学科视角的概念。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实际生活出发,分析现实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安全感、信任感、有力感、归属感、责任感等基础情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困难或者问题时,如何去克服心理障碍,更好的控制自我情绪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分享活动。将负面情绪失控的例子作为分析的重点,教会学生应对的方法。
3 教师教学中应避免的误区
3.1 过多地陈列生活素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行生活化教学,进行生活素材的收集,引发课程主题是必须的,但是,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依然要有选择地进行筛选,选取最具有代表性且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几种,切勿求多。过多的生活素材的陈列,不但起不到引发主题的作用,还会对课堂节奏、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因此,在进行素材选择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生活化素材的收集和呈现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为了更好地启发课程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3.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学生的引导为主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小学生的视角进行生活化内容的选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贴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内容,并在生活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当学生出现不同观点的时候,切勿一味地进行批评,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促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运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对其一生都起到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丰富贴合小学生视角的教学方法,完善生活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妍.摹仿生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75.
        [2」柳琴珠.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