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蕊
山东省济南市滨河小学 山东 济南 250031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这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被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我们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目前学生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将来是否能成才,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纷纷加入到“子女成才计划”实施的行列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非常普遍。应该说,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不算过分,期望其“将来成才”也没有错,但这里的关键是,家长应该搞清楚孩子的成才与否,学习成绩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学习的学习成绩,促使他成才,以及自己的孩子会在哪些方面能成才,能成就多大的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才取决于其智慧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认知性机能系统和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认知性机能系统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人们把具有这类机能的诸多心理要素统称为智力因素,它们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对成才起重要作用。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对智慧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人们把具有这类机能的诸多心理要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它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成才起决定作用。
动机的培养与运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运用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自己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成功心理动机的培养与运用的措施。
一、经常性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一)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应贯穿在各科教学中。美国心理学家耐特和瑞莫斯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被试认清学习目标,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选择1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组成实验组,并告诉他们如果要成为大学同学会会员,必须经过磨练和测验,命令他们5天之内,不能沐浴理发,强迫吃生猪肝,每天只能睡两小时,其余时间要做苦工或徒步旅行,并给予各种侮辱及困扰,第5天的深夜,告诉他们每人要接受7次计算测验,每次5分钟,测验的成绩将决定同学会的会员资格,另外选取5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组成对照组,进行同样次数和时间的计算测验,但不告以测验的目的,并且测验前未受任何屈辱或困扰,结果发现,实验组成绩几乎3倍于对照组。很显然,前者预先认清了学习的目标,而后者仅是盲目工作而已。因引,讲授一门新课之前,教师应先说明该课程的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学生需要确切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他们将会受到怎样评价,以及成功后会得到什么结果。一些证据表明,学生从事某项学习任务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搞不清楚要他们做什么。此外,提出的要求急不能太高,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但也不能太低,使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
(三)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
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而非令人苦恼的事。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成功。
(四)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呢?一般说来,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认知的好奇心、成就动机都指向一定的诱因,这就是学习者期待着通过学习将能得到内因性动机的满足。因此,必须设立一个适当的并且是明确的学习目标。
(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大学阶段,一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考试所产生的学习动机的水平,与经常考试所产生的学习动机的水平差不多;在中学阶段,大约每隔两周进行一次考试,似乎更有效;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考试似乎应该频繁一些。无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最好要规定完成的时间。规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使其集中注意力,加速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科学的反馈
(一)反馈的效应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的实验结果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都接受测验。第一组每天都有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反馈:第二组每周都有一次学习结果反馈;第三组则没有学习结果的反馈。如此进行8周后,改变做法;除第二组仍每周有一次反馈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做法互换,这样再进行8周。前8周的结果是;第一组进步最大,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后8周的结果更能说明反馈的巨大效应;第二组显示出平稳进步;第一组由于反馈的撤销,测验成绩急剧下降;而第三组由于及时反馈,测验成绩骤然上升。
(二)评价与反馈的结合
为了充分发挥反馈的促进作用,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以74个班的2000多名中学生,为被试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除以分数或等级外,适当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评语,是相当有益的。具体来讲,顺应评语(即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具体情况给以校正或相称的好评)具有最大的强化作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很快;特殊评语(如甲等评以“优异,保持下去”,乙等评以“良好,继续进步”等)的激励作用虽次于顺应评语,但差距不大;只评等级,无评语,对学生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激励作用。我国学者蒋嘉辛和潘本元通过实验证明,与常规的批改作业方法相比,对学生作业采用轮流面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采用面批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则效果更显著。对学生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如对小学生多采用赞扬;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多表扬和鼓励,而对自信心强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
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抱负水平。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起着阻碍作用。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应该设法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我认为在学校中有两类活动具有良好的效果。1、让学生直接参与计划和完成其所属团体的共同活动。例如朗读课文这样简单的任务,教师可以用指定每个学生读其中一部分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重要感与价值感。这是因为当个人能在完成一项任务中有所贡献时,便会体验到力量感与价值感,而当个人被同伴吸收参加一项合作性活动时,将体验到归属感。这些体验是促进积极自我概念必不可少的情感。2、改变学生在学校的现行角色,使之担任积极的新角色。角色改变活动的做法,首先是使学生的身份与地位得到改变。例如,让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就是一种改变方法。学生会进行自我的重新评定,结果会使学生把积极的角色行为与外界评价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从而部分地改变了过去某些消极地自我评价,提高了原有地自我概念水平。
做为一个21世纪培养素质人才的教育者,只要融会贯通地运用以上十二种学生心里素质教育的方法,就会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的管理策略分析[J]. 高星,朱权.价值工程.2015(02)
[2]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 息愫.天津教育.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