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4月   作者:桑真彩
[导读]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都处在各种信息的洪流之中,学生如果一味地接收信息,就不能甄别信息的真伪、判断信息的价值
        桑真彩
        贵州省普安县罗汉镇罗汉小学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都处在各种信息的洪流之中,学生如果一味地接收信息,就不能甄别信息的真伪、判断信息的价值,更不能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现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陷入了阅读的“瓶颈”,即花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教学,在应试考试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这一模块中丢分却是最为严重。教师也沉溺于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套经验性教学,被当作课堂教学的范本,重复机械地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限制了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创新空间,更谈不上思维的培养。教师的阅读教学陷入误区,普遍呈现出阅读答题技巧的传授与强化巩固训练,致使阅读教学成为机械的解题技巧的枯燥课堂教学,千篇一律,毫无生机。这不得不让教师们去反思阅读教学到底走入了一个怎样的泥潭,该如何摆脱目前的阅读教学困境。
        一、批判性思维
        反思性思维,是在解决原有阅读障碍后又建构出新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在反思中质疑,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也随之而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代造就下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高度。“对学生成长而言,一切知识都应该是可征询、可批判、可分析、可研讨的对象。”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疑义或者完全与教材背道而驰的时候,智力激励就更显得重要了。每一个经过思考而形成的见解都应得到尊重。在名著教学《水浒传》时,“忠义”“官逼民反”串起了整部小说,宣传忠诚与道义之下,学生读出了“人性的血腥与残暴”,这种带着强烈批判色彩的思维是符合学生的涉世层面认识的。《故乡》的阅读教学中,中年闰土的麻木不仁,一味地寄希望于“香炉烛台”,不也应启发批判性思维,引生发议,怒其不争吗?《项链》中批判爱慕虚荣,不也应赞叹她的诚信,通过正当劳动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推卸,不抱怨。我们说苏轼、李白、辛弃疾,诗风词风浪漫豪放,这背后也是辛酸泪一把,只是选择了重新出发,再迎挑战。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从情理的立场多角度看问题,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提升过程,文本解读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符合读者身份与见识的理解。
        二、概念界定
        思维,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语文课堂的阅读思维,指在文字穿梭中能对文字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文本中寻找相互间共性与差异的特性,并形成全新的概念或认知结果。语文课堂通过深度教学聚焦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为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发展而努力,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
        笔者比较赞同李祖文老师对阅读的定义:“针对一个与教材结合且又让学生关心、感兴趣的议题,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选择一组有意义且具互文性的文本,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建构对某个概念的较全面的认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关于批判性思维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是恩尼斯的定义: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思维技能指对思维对象进行不断质疑、分析、推理、评判的技能,所以一个好的批判性思维者一定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批判性思维倾向相结合的结果。
        三、依托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依托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在比较阅读中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严谨推理从而做出审慎判断的能力,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人们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每天必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只有凭借良好的阅读方式、思维习惯去筛选、判断信息。筛选信息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本研究借助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主要的训练点就是培养学生求真质疑、鉴别分析、推理论证、评价判断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由于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成熟性。而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批判性思维训练点有限,为课外阅读留下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但如何立足教材、整合阅读材料,形成立体的适合小学生的思维训练体系,尚需探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目标包括:质疑、分析、推理、评判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培养目标:求真、开放、严谨、审慎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评估、提高。批评性思维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就是分析、评估与提高,即分析思维的各个元素,包括信息、问题、概念、假设、观点等,评估其优势劣势,包括准确度、清晰度、精确性、深度、广度、公正性等,提高强调其优势,减少劣势。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思维就是不断质疑、容忍异议,不畏权威,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判断、思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也多样化,不再只是局限于对曲折的情节的热衷,开始青睐于具有深刻思想,能阐明社会关系或人类精神的哲理性、启迪性的美文,时政类、科学性强的文本也逐渐受到重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阅读来释怀内心存在的迷惑与迷茫,来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这一刻文字的力量便显露无遗,情感形象思维就此便形成了。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一个过程,只有看到人性的优缺点,体察社会的光明与黑暗面,才会读出文本中人物的矛盾心理,才能体会文本的矛盾冲突,从而感知作者的情感希翼。阅读教学更应该提倡批判性思维,让文学之树开出千万朵花。
        参考文献:
        [1]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侯玉波,姜冬琳等译.批判性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