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如何有效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4月   作者:赖坤才
[导读]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赖坤才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塘蓬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对于如何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让社会、校园、家长十分重视。经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分析得出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所以为了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应该从学生学习主阵地中家庭和学校两方面进行入手。对于初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对自己有良好的管控能力,并且能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从而从根源处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从而提升初中校园管理效果。
        关键词:校园;初中;暴力事件;
        引言:从社会中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实际情况而言,校园暴力的手段较为残忍,施暴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被称为净土的校园也受到污染。随着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加,暴力行为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并且亟待预防的现象。近年来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不再局限在打架斗殴的范围,带有涉黑性质的敲诈勒索、抢劫等刑事案件频发,除此之外在校内还出现了孤立、歧视、讥讽等非典型暴力现象。基于此,初中教育工作者对于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应该积极挖掘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初中生暴力行为的现状,从而开展有效措施,还初中生一个干净的校园环境。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陪伴学生一生的教育基地,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家庭的价值观与学生的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对现阶段所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家庭因素是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溺爱或者在暴力专制、强势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行为方式较为偏激,心理极容易出现嫉妒、怨愤、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特点。在家庭中若家长对子女的暴力行为不加以制止,久而久之其暴力行为便会变本加厉。除此之外,在家庭中子女出现不当的行为,家长动辄打骂那么孩子也无法学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甚至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从而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一旦在校园中出现令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便会采取攻击行为。
        (二)、学校因素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地方,而逐渐注重向“教书且育人”的方向转变。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部分学校将自身定位成传授知识的阵地,对于升学率、考学方向较为注重,这种功利性、目的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往往让部分学习成绩不太优异的学生被学校所忽视,更甚者部分教师对于评判学生的是否优异的标准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判定。随着教师这种不正确、不积极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平衡心理日益明显,并且由于初中生在此年龄阶段已经有青春期最为明显的叛逆心理,所以在其有反抗心理的时候,不自觉地会站在教师地对立面上,尤其是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指责时候极易出现攻击行为。
        (三)、社会因素
        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小型缩影,校园暴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暴力现象。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走进青春期,面对外界物质以及文化的影响,初中学生极易受到影响。首先由于现阶段社会中对暴力现象的渲染较为过度,尤其是部分电影、电视剧对校园暴力的表演,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模仿欲望较强,对于暴力现象和暴力行为有了模仿的欲望,所以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除此之外,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许多初中生开始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中的许多含有暴力信息也影响着初中生的行为。暴力游戏在视觉上影响着初中生的,对初中生带来一种视觉刺激,容易诱发出初中生的攻击心理,再加上初中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心理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在遭受到挫折时极易出现暴力行为。


        二、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的策略及措施
        (一)、家庭方面
        学生一生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陪伴学生一生的教育,也是对学生影响最为重要的教育。现阶段的初中生普遍为00后,由于其生长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家长对其也较为宠溺,面对孩子的需求,家长普遍是让步和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狂妄自大的性格,在校园中面对挫折也极易受到打击,产生偏激心理和偏激行为,是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基于此,家庭方面为了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和乐观精神。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确观念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何为是非,何为对错,在面对事件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事件的深入分析。
        (二)、学校方面
        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初中校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例如在校园内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教师将管理制度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正确划分该做的事情与不该做的事情。并且通过管理制度的规定,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严于律己,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学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将制度准确落地才能够增强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从而驱使学生规范自身,谨言慎行,不做出校园暴力事件行为。作为老师班主任,在常规的班会课上,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混混的拉拢,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同学的欺负,为何不能欺负别人,充分认识打架斗殴的严重后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妥善处理校园暴力事件
        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之下若校园仍然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校方应该及时制止并且妥善处理。在实际的校园暴力事件当中,学校应该积极了解事件的缘由、经过、结果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若出现打架斗殴型校园暴力事件应该将学生双方家长请到学校内积极了解情况,对于施暴者一方,教师应该告诉家长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使家长重视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并且在校园与家庭的双方联动之下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二次发生;对于受害者一方,教师应该首先关心孩子的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若受伤应该及时就医,除此之外,在校园生活中深入关心学生的内心,避免校园暴力对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
        3.注重提高德育素质教育
        对于有效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开展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德育学习主题活动。基于此,校方可以邀请社会上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或者教育学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或者在学校内开展读书活动、辩论活动等推进德育理论的学习,深化学生对德育的理解。除此之外,校园内应该定时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分为主动型心理教育和被动型心理教育,主动性心理教育是教师定时对同学进行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变化,若出现偏颇,便于及时引导;被动型型心理教育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来咨询教师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疑问耐心倾听、耐心分析并及时开导,后期也应该及时跟进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行为规范,避免出现校园暴力事件。
        总结:综上所述,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危害着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亦或是学校都应该正视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应该注重疏导学生的极端想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家长应该采取合理且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教育办法,有利于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二次发生,从而为学生创造出干净、绿色、健康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巧. 关于初中女生校园暴力问题及对策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2]路俊源,贾丽.初中学校应该如何预防校园暴力[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0):78.
        [3]张建民.如何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09):38.
        [4]宋守云.如何有效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J].青海教育,2005(Z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