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4月   作者:李龙玲
[导读] 在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体系下,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李龙玲
        珠海市金湾区小林实验小学
        摘要:在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体系下,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积极落实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验证个人能力的机会,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将劳动教育引入小学教育体系当中,能够帮助小学生思考、实践、积累,从而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掌握未来发展所需的必要技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劳动教育;渗透
        前言:俗话说劳动最光荣,这也是体现劳动人民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劳动教育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被提出来,可以彰显劳动的价值,也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劳动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一方面与德育、美育想结合,另外一方面又能体现劳动魅力,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劳动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认知水平,使得教育效果更加符合学生需求。
1.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与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往很多工作都可以用现代化机器设备进行操作代替,这无疑滋生了人们的惰性。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缓,势必成为学校教育长期努力与追求的方向。劳动教育的形式不仅可以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渗透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之中。将劳动教育穿插至小学语文教学中,正面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思想观念,可以启发学生以优秀领袖为学习榜样,增强劳动意识。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相关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最光荣"的思想。
2.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成为教学的必备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原因分析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根据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原因,最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德育能够顺利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使劳动教育与学科素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仅仅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情况,割裂了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联系。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对语文德育的结合方法掌握不到位,导致无法很好地结合。更糟糕的是,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时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与课文无关的道德内容,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还会影响语文的课堂效率。
3.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深度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养成劳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全面贯彻劳动教育,其实教师不必想法设法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方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劳动教育素材最为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着劳动教育类型的课文,称赞劳动人民高尚品质、阐述劳动技艺的。在这类型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需求,合理地组织不同年级以及班级,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设计。
        例如,教师在讲解《落生花》课文时,这篇课文虽然主题思想表达的是作者想通过花生赞扬教育子女无论做什么事都实心踏地不贪慕虚荣。但是,在课文的描述中具有花生的详细种植过程,从最初的发芽一直到结果全部过程,教师为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生字词的基础上,应当为学生延伸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表面看似平平无奇的食物,但是却具有十分困难的生长过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该懂得珍惜经过劳动而获取的果实,这就是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在讲解《种花生》课文时,不仅需要让学生如同花生一样,脚踏实地做人,而且需要懂得珍惜农作物,因为无论哪种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聚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成果,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意识。


        3.2紧抓语文课堂教学,深化劳动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但是经过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同时还能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牢牢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解《朱德的扁担》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其中有句话是描述朱德如何完成劳动工具扁担的制作,教师可以通过这句话为学生普及和讲解劳动工具扁担,同时可以融入学生个人设计,如此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劳动教育。其次,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配图和课文中体现的朱德形象,鼓励学生说说朱德同志在实际劳动过程中的样子,同时说说与战友患难与共的优良作风,彻底改变以往空洞式的劳动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原本需要通过榜样进行激励的,自然劳动教育也不例外,朱德同志所具有的劳动形象可谓是最佳劳动榜样,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良好的劳动 行为却是一直延续的优良传统。
        3.3利用作文和写日记,丰富劳动体验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利用作文写作和写日记,让学生感受劳动及增加丰富劳动体验,既可以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表达出对于劳动的感悟。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就可抓住教育时机,让学生讲一下植树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谈、交流相关资料,进而掌握有关植树的知识和植树的方法。通过同学和教师的知识资料的分享,学生的劳动观念自然得到了升级。同时还可以进行植树实践,教师带领或者教师要求学生去实际种一棵树。在植树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植树又有新的发现,不断的理解植树劳动中的步骤,学生对于植树的劳动场景、劳动体验、劳动成果、劳动感受,都是非常深刻的。从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方面,劳动行动方面,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提升,让学生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感,提升劳动在学生心中的价值。在写关于植树的作文时,就不会提笔难下笔,学生的写作思维也不会混乱,语言的表达也不会迟钝,因为学生不只是在写植树相关的作文,还是在经历植树劳动的整个过程,利用实践和写日记,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了丰富,增加了学生的劳动体验。
        3.4延伸课外阅读,充分渗透劳动教育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阅读已然被推上一个史无前例的高点。新课标指出:“要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当前社会的信息资源纷繁复杂,面对纷杂的阅读材料,"读好书",应该是课外阅读的立足点。因此,教师对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和引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渗透劳动教育,也应成为课外阅读的一条支流。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赞美劳动人民的书籍、诗歌,并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引导。
        例如读《中国民间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主人公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还可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的主人公们通过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画面和精神世界。
        结语: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劳动是一切知识、文化、科技发展的根本起源,社会万事万物要前进,要发展,离不开劳动的推进。而站在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小学生的劳动概念,对劳动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认知较为薄弱,因此在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质量的前提下,还应密切关注学生健全人格与劳动素质的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强化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以实现语文德育的结合,劳动教育与学科素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钟慧萍.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有效渗透劳动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2):134-137.
        [2]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4-8.
        [3]章程辉,肖娟."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模式与路径探析[J].高校共青团 研究,2020(Z1):208-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