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1期   作者:舒倩
[导读] 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
        舒倩
        (湖北黄石阳新县龙港镇坜上小学 湖北 阳新 435200 )
        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没有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没有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数学概念和理论,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让孩子们感受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一般都是以“讲授法”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下,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孩子们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再加上数学理论较为抽象,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老师营造更加生活化的情境,将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也可以广泛应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当中,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能够潜移默化地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二、具体实例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很好地运用生活实例,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热情。为此,数学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的研究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但生活中有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
        例如:3个大筐可以装90千克苹果,2个小筐可以装50千克苹果。果园里采了400千克苹果,用哪一种筐装比较合适?为什么?部分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先分别算出每个大筐、小筐各装多少千克。大筐:90÷3=30(千克);小筐:50÷2=25(千克)。再经过试验发现;400÷25=16(个),用16个小筐正好装完。因此,用小筐装比较合适。然而,有同学表示异议:大筐装也合适。400÷30=13(个)……10(千克)。这样只要14个大筐,用的筐数比小筐少。有学生附和,有学生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用大筐装,有一个大筐装不满”,我说:“对,如果从正好装满的角度考虑,用小筐比较合适,如果从筐少的角度考虑,用大筐比较合适。”我话音刚落,又有同学站起来说:“也可以用13个大筐和一个小筐”。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出的此种组合方案有新意,同时又提示:“问题是怎么问的——用那一种筐装比较合适。”同学们认为只能用选用一种筐装。突然,又有同学倏地站起来:“问题换作,‘怎样装比较合适’会更好。”教材的问题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大胆地质疑,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新课标的教学境界吗?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能力,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数学和生活中架起一座座桥梁,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开拓创新,把数学教学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