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明代历史与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1期   作者:李燕
[导读] 家国情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主线

        李燕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铁佛镇中心学校      
        摘要:家国情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主线。同时,家国情怀也是一种追求、信仰。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是尊老爱幼、民族团结、共建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以来,“尽忠尽孝”、“民族大一统”等都是家国情怀的“关键词”。本文就历史教学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方法
        1.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分析
        很多人认为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记住历史大事件,或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不同领域的演变过程。殊不知,历史学科具有人文学科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家国情怀的“主阵地”。初中历史教学,是基于历史事实,对家国情怀的解读与诠释。借助典型材料,能够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并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民族认同感。
        2.家国情怀的涵盖内容
        2.1忠孝思想
        我国的封建社会被儒家思想牢牢束缚,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家庭、家族。占有统治地位的家族,会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缓解不同家族之间的矛盾,并按照社会规范、礼制约束逾矩行为。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国”,并逐渐形成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忠君思想”。梁启超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由此而建,我国的封建王朝的爱国情怀,其实质是忠孝合一思想。在“君父同伦”思想的影响下,父亲是一家之主,君则为众家之父。个人对于父和君要绝对服从,不得逾越上下级关系。在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尽忠尽孝思想,但这种情怀要以法制为前提,既要营造好自己的家庭,还要将个人发展的前景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2.2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化的,是五十六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而逐渐形成的。作为一个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交替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通过与外来列强的对抗,让各民族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并创造出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
        提及民族认同感,我们应审视文化认同。正是在理解、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远古的蚩尤之战,虽然皇帝战胜了蚩尤,意味着汉族文化打败了苗族文化。但在蚩尤的迁徙中,实现了民族的融合。由此看,民族认同感是多民族历次融合的结果。


        2.3国家认同感
        历史上,我国的政权经过历次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是历史进程的主旋律。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大一统”思想。可以说,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深厚的感情”,在近代史中,我国饱受国外列强的欺凌,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爱国情感成为强大的精神武器,并指引我们巍然屹立于东方。
        3.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1郑和下西洋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代就有了影响世界的科技文化。早在公元前就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长安、元大都更是为世界各国所敬仰,璀璨的文化让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每一天都有来自各国朝贺的使者。当历史的车轮带我们进入明朝,更是留下了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与世界上30余个国家构建了良好的关系,教材上的思考题“为什么郑和的远航史是世界史上的壮举?”,可以说,实现这一壮举的背后,是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有了这些依托,才能让我们扬帆过海。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明成祖朱棣,怀疑惠帝亡海外,欲跟踪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由此可见,当时郑和下西洋有两个目的,即:寻找惠帝、对外示强。无论出于哪种目的,下西洋并非侵略。在这种交流中,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并将明朝统治秩序传递给友邦。在初中历史教材中,郑和下西洋占据了大量篇幅,由此可知,明王朝强盛时期何其威武。
        3.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对于倭寇而言就是“梦魇”。戚继光与戚家军保卫了沿海百姓,为国家赢得了“片刻”的安宁。但“倭寇”一直窥视我们辽阔的土壤,虽然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但在长期蚕食中,他们的蠢蠢欲动变的恣意妄为,更是乘着大清帝国没落之际,利用船坚炮利战胜了“冷兵器”的我们。而后,我们忍受了百年屈辱。但戚继光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华夏大地历经一次又一次涂炭,每每都能站起来。事实证明,中华文明与家国情怀一直支撑着我们。
        4.家国情怀历史知识的交融
        先秦哲学家认为“和乃生,不和不生”,若人为割裂事物间的联系,则所有的事物仅剩下形体,其精华将遗失殆尽。因此,我们要从多角度分析事物,并借助相互关系推演外部发展条件与必然结果。否则,学生所学的知识相互独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将相关知识并联起来,并根据知识“血缘”关系的远近组成一个“亲属图”。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会主动将其与时代背景关联起来,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长城、北京城都是明朝昌盛的代表,是经济强盛、人民富足的表现。
        总结
        总之,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与“国家”相伴相生的。家国情怀包括了小的“家”和大的“国”,是自我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相互依托的关系。在历史教学当中,我们要传递给学生,如何将家风建设、传统优秀文化、社会风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