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彪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354300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情境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模拟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参与进来,真实地体会到课本内讲述的内容。情境教学运用在历史课堂的过程中,有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历史这一门学科的魅力。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一些教师无法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而且一直固守着拿来主义的原则,或存在着对课本的情境进行直接引用、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应用方法不恰当等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
引言
在传统的填鸭式历史教学模式中,课堂的僵化和复杂使得学生无法对历史研究产生兴趣,他们只能通过保留的记忆来参加考试。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历史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传统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变化,改变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主观认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只有教师板书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把历史事件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看、听、说多个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历史事件存在大量的故事的趣点,让多媒体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时候更具有感染力。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对历史事件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有种身处历史事件中的感触,从而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嬴政当时继位的时候年龄较小,他是怎么从吕不韦手里夺权的呢?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说,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走进历史故事之中;在讲授秦始皇灭燕国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荆轲刺秦王》来展现当时的情景,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认知度,知道了当时的太子丹面对强大的秦国是怎么忧心忡忡而导致了灭亡;在讲授秦国灭亡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之前,学生会很有疑问,为什么那么强大的秦国这么快就被人取代了呢?此时可以给大家播放“沙丘政变”的故事,让学生在疑问之余,对于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从而带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突破难点
虽然历史是在回顾过去,但是回顾过去的目的是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个解决问题的目的,首先必须得理解历史。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很难明确理解和解释的知识的要点被称为教学难点。创造问题情境大大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情境是把问题隐藏在启蒙的具体情境中。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打开各种层次的思考链,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时候,为了解决课时中的难点即“要怎么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二重性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其中的角色,比如说将其中涉及的人物分为四种,即波旁王朝的余党、大资产阶级、平民以及被侵占了领地的人,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再次提问:“这四类人对拿破仑外国战争的态度是什么?”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师再次指出其实不同角色的不同态度就代表着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二重性质,通过这样问题的层层递增,原本棘手的教学难点就轻松解决了,当然,问题情境的设计不是万能的,但是在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创设角色扮演教学情境
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实践,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角色扮演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历史事件出现的情境进行演绎,如此则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感知历史知识。一方面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以及实际的内容,而后再对学生加以科学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均选择其中的某个角色进行排练。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还应让每组学生均展现出本组的排练成果,而教师则应认真观看,最后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以便促进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由此可见,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情境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来说,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务必要重视创设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开展《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角色扮演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投入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针对本节课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孙权以及刘备等角色,而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则能够更好地了解魏蜀吴时期的政权,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吸收《三国鼎立》一课的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四、结合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历史,借古鉴今。但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仿佛历史是发生了另一个空间的事情,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误区,教师应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利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当下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唐朝”的相关历史时,教师根据教材中“对外友好往来”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出的开放性;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历年来中国参与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大会等国际会议的画面,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始终秉持“对外友好往来”原则的历史根源,进而分析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保持怎样的外交态度。这样的情境创设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既能够从历史中寻找根源,也能够对比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当然,教师在情境引导的过程中,应重视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
五、运用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描绘历史
由于历史比较枯燥,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并且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由于历史离当今时代比较久远,有一些事情学生无法理解,关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就很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描绘,使历史学习更生动有趣。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中,在进行这节课学习的时候,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于新事物的学习更有兴趣,他们更有乐趣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在PPT上向学生展示新文化运动时的图片,通过各种不同图片的展示,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进行描述,帮助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标志、文化的主要阵地以及代表人物有哪些,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辛亥革命的图片和袁世凯的画像,然后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通过生动语言的描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践情境教学法是极具必要性的,这是由于通过实施情境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动性。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务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德花.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9(36):173+176.
[2]朱康妮.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浅析[J].新课程(中学),2019(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