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现阶段,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成为初中体育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浅析现代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现代体能训练;初中体育;应用
引言:在学校里,学生要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学会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一个很好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上体育课带领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同时锻炼身体。教师在初中体育课中充分应用现代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体育课的效率,使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体育课,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教学器材,增加课堂丰富性
简单地上课讲解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趣,体育课程充分应用到现代体能训练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进行体能训练的教学。在一些培训项目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有特定标志的地方,或者设置一些警示标志设施。利用场地中的各种器材,都可以进行训练。另外,如果体育课内容本身比较枯燥,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固定的、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可以利用体育器材来完成,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1]
例如,教师在教学篮球的变向滑步和变向运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让学生知道画布的方法和变换方向换手运球,侧肩转身护球的要领。学生滑步时能够做到降低身体重心,两臂自然张开,身体移动较平稳,在慢跑中能够变向换手运球。在一个篮球场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生们可以在一个场地里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原地体前左右手交换运球等相关练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篮球游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升自信心。
二、充分运用教学媒体,渗透背景知识
在工作和学习中,微课具有很多优势,直观、方便、形象,使微课在各个学校流行起来,不仅增强了课堂和教学工作的趣味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将本节课内容串联起来,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制作,加入视频、音乐、图片。
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媒体,在体育课上给学生播放一些与现代运动训练运动员相关的视频,或者利用微课播放与现代运动训练相关的知识视频,使教材充分教育资源的使用。[2]
例如,当教师在教排球垫球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建立垫球技术印象,利用教学微课,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排球视频,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比如学生熟知的“中国女排”,利用中国女排的发展过程和夺冠之旅来展示排球规则以及排球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排球的了解,进而在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发展灵敏和协调能力。在视频中加入正确垫球技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通过尝试性练习,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排球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寓教于乐,在体育课程中增加游戏和比赛项目
趣味性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现代体育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要让学生更有乐趣,更喜欢。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门训练身体、提供见识和享受的课程。增加游戏和比赛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让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会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让教学变得更加轻松。通过学生与学生共同合作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教育学生将上课内容养成运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上臂力量,教师可以选择放弃传统的引体向上运动,采用双人推小车的游戏方式,在趣味性上帮助学生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上臂力量。当然,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与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打造自己想要的体育训练形式。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教师只有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结束语: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高,体育教学不足,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代体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展示自己的身体素质,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了在初中体育课中充分利用现代体育教育,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运虎. 浅析现代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3):117-118.
[2]陈小奇. 浅析现代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2020.(4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