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操作活动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1期   作者:王芬
[导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王芬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    830000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尤其是在空间和图形方面。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动手操作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学生有许多不能直接参与,知识的建构也就不可能系统、扎实。综上所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性操作,是目前数学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我一段时间的研究,总结了以下策略。
1、准确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同样是进行操作,但在不同的教学课堂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完全相同。这里除了学生群体差异及及个体差异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量——活动操作的时机。在课前、课中或课尾不同的时候进行,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那何为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教师如何来捕捉?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当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后,学生处于欲想而不通,欲达而不能的时候。因为此时学生的手脑正处在积极备战的最佳状态,这时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探究问题,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操作目标要明确清晰。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操作?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操作活动是否高效,就要看这个活动能否达成既定的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所花的时间有多少。操作活动的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与时间观念,反对为操作而操作以及“高投入、低产”的现象。
3、合理设计学具操作程序。


        小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领会指导语后再动手,教师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操作过程中也不讲合作,不讲谦让,操作后又不善于讨论与保留结果。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以分步定向指导,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会感受到合理的操作顺序和恰当的操作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操作形式要多样化。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能力也不同,操作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可以让学生测量计算、剪拼、撕拼……丰富的方法证明同一个结论,更有说服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5、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此时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说出思考过程。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要使动手操作具有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6、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小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提高低年级课堂中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索和提升,让老师们将我们寻找到的有效操作的策略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