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 渗透心育 培养“真人”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庞永红 赵志忠
[导读] 学校心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则是学校教育中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
        庞永红  赵志忠
        江苏省丹阳市吕城中心小学  
        【摘要】
        学校心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则是学校教育中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从积极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利用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建立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及采用分层教学等手段不断尝试渗透心育活动,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真人”,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关键词】  心育    心理健康    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培养“真人”是陶行知的办学目标。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对做人道理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要学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过于自负,以至于脱离群众),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还有“面包和水仙花”论,面包代表的是物质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现在仍是一个强调学历的社会,学历是衡量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衡量人才的指标。尽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理念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家庭教育,重视物质,轻视精神。在家庭中,父母过多地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略了他们深层次的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思想品德。大学教育是教育高素质人才,是为社会建设提供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培育“真人”。
        与此同时,心育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心育研究,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因此,积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由于设施设备相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开展心育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农村学校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心育活动,成为当下广大农村教师不断思考、探讨的话题。笔者以为,可以立足各科课堂教学,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育。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心育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活泼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特级教师肖家芸说过:“师生谐和教学兴。”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因此,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有赖于教师改变专制的教学作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悦轻松的心境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大脑、思维、学习效率大减。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时刻影响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除了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游戏、情境之外,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教师的幽默感。

教师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感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情感场”,使课堂教学达到“情知互功”的境界,而枯燥的教学语言只会使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怕学厌学。
        有问卷调查显示, 95%以上的同学喜欢上课幽默风趣的老师,幽默感正是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如孙双金老师上的《落花生》一课时,在是做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还是像花生一样的人时让学生展开了辩论。“今天,我们也来个实话实说,我是主持人崔永元……”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展开辩论。孙老师在其中穿插的点评,更是妙语连珠,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候的老师也成了辩论的一员,和同学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
        二、利用教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载体,更是熏陶学生情感、品质的土壤。不管是原先的苏教版,还是如今的部编版教材,从内容上来看,文情并茂,比较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读来真实可信,一些课文故事情节感人,感情丰富细腻,能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如课文《天鹅的故事》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是一种何等悲壮的美。
        三、建立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协作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善合作,乐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由于社会、家庭因素,大多数学生惟我独尊,合作意识淡泊,而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让学生学会合作,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内让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增强他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每学一篇新课,我都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或疑问,组内成员互相帮助;课堂学习中遇到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可以延伸的,我也尽量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如学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提议编缉一份手抄报。一人独立完成有难度,借机我就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用集体的智慧去创作,结果我看到了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四、通过学习中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多让他们参与,教师经常予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与满足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以后会学得更自信。语文课堂上,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很多,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如教师的提问要因人而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同时要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学生的做法,而应针对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只要有进步就鼓励。让所有学生在不同层次中体验自己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有用武之地,从而信心十足地面对下一次挑战。
        为此,我在教学中,有意“分层设置”:目标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采用了分层合作,为使学生掌握开凿渠道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设置了这样的练习: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示意图。交流时,有意识地请中等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请优等生补充说明理由(或评价),最后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简介方法。这样,练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制任务,使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合作中缺少谁都不行,让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此设计特别照顾后进生,他们照示意图介绍方法似乎有总结作用,比大家更胜一筹,当受到老师表扬后,自信心也就大大增强了。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牢记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真人”,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