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刘勇登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8
摘要:本综述旨在为运动和儿童注意力之间的关系提供可靠的证据。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回顾国内外20年来幼儿注意力的运动干预文献,梳理出更加科学的可借鉴的运动干预方法,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发展儿童注意力提供依据,为学者们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运动干预能有效提高儿童的注意力,且不同的运动干预方法存在项目、周期、频率、时间及强度上的差异。
关键词:运动干预;幼儿;注意力
1 前言
3-6岁幼儿正值大脑结构发育突发期,此时期运动能力、动作技能以及注意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将会对幼儿产生长久影响。注意是指人的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研究表明,注意力是幼儿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高效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此外,注意的水平高低还与幼儿未来学业成就息息相关,有学者提出,如果幼儿的注意力在学前阶段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很难弥补。
目前,我国幼儿注意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注意力差,容易分心”已被列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最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榜首[2]。由此可见,为了改善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现状,探讨幼儿动作技能与注意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提高儿童注意功能的方法很多,包括认知训练、药物干预和体育运动等,而运动作为一种经济、方便且无副作用的干预方法,已被认为是可以有效提高儿童注意力的有效途径[3-5]。
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国内外20年来运动干预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相关文献,探寻更加科学的运动干预方法,以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
2 方法
2.1 检索策略
在中国知网(CNKI)、超星-读秀,Web of Science 3 个平台数据库检索文献,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1日。检索词包括3组:
(1)人群:幼儿,儿童早期,学龄前儿童,preschool children,kindergarten children;
(2)注意:注意,注意力,attention ;
(3)运动干预:exercise intervention,motor interve。
本研究共进行三轮文献检索:1)首轮检索;2)首轮检索后,人工补录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3)根据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最后一轮的文献增补。
2.2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3-6周岁幼儿;
(2)研究目的:探究运动项目学练与注意力的内在联系;
(3)研究类型:随机对照实验或非随机对照实验、准实验,设计不限;
(4)采用测评工具对研究对象的注意力进行评估。
2.3 排除标准
(1)排除非学龄前儿童(N<3 AND N>6);
(2)排除对特殊疾病或存在健康问题幼儿的研究;
(3)排除摘要或全文中未报告详细数据结果、综述、会议论文和其他语言类文献。
研究共检索到72篇文献,经筛选后共纳入30篇,人工补录5篇,最终确定纳入35篇。
3.1 人口统计学因素
3.1.1 地区
目前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差距甚大,在我国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相对偏低,对幼儿进行的教育也偏向小学化,大多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误区,这样也就导致我国部分地区进行的学前教育无法直接采用运动干预的方式来助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6]。反观相对发达地区,幼儿教育水平远高于落后地区,运动干预措施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措施来发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在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对幼儿的外部刺激较为繁杂,例如看电视、看电脑这种娱乐方式,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会受到这种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影响[7]。总的来说,我国现有研究仍然聚焦于城市地区的幼儿,很少有对农村地区的幼儿进行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运动干预,同时应该研究针对城市幼儿的运动干预方案是否能应用到农村幼儿,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研究不同地区运动干预方案以及运动干预对注意力的影响。
3.1.2 年龄
研究结果发现,对3-4岁、4-5岁、5-6岁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运动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干预促进幼儿注意力发展的效果也越发明显。幼儿3-6岁的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这恰恰也验证了幼儿注意力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的状态。处于3到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注意可以两种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学前幼儿的注意主要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表现为注意集中时间短且易受到干扰[8]。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当幼儿面对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者玩具,他们保持注意的时间则能达到20多分钟,甚至是更长的时间[9]。这也给了我们在教学或者实施运动干预的过程中一些提示,运用一些能够引起情绪色彩的刺激与信息,更能提高幼儿的注意力[10]。但是由于目前仍然缺乏相关运动干预的纵向研究,因此无法得出运动干预与幼儿年龄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身体素质、注意力、认知能力也都在不断的提高,这可以推测年龄是影响运动干预效果的因素之一。
3.1.3 性别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中,多数的研究表明,同龄儿童注意力的好坏无明显的性别差异[11-12],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与幼儿的发育特点有很大关系:在青春期发育之前,男、女幼儿身体发育十分相似,发育进展程度相近,因此单纯的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运动干预对促进幼儿注意力发展的效果无明显的性别上的差异。虽然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进行运动干预影响幼儿注意力的相关研究时,研究者们仍然需要考虑幼儿性别这一因素,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存在着发育过早的趋势,如果不考虑幼儿性别上的差异的话,那么干预的最终效果或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未来在制定相关运动干预措施的时候,应当考虑到性别的不同对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影响[13]。
3.2 干预情况
3.2.1 干预时长
运动干预时长是指在研究运动干预对幼儿注意力的影响的过程中,实施运动干预开始到干预结束所经过的时间[14]。现有体育锻炼与注意力相关性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倾向于进行10周的实验干预[15],其他运动项目干预注意发展的研究中,大多也都是对被试者进行10周以及10周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的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会对被试者进行多次的训练。部分研究也会尝试要求儿童在短期内接连每天参与一次测试,以此来快速提升幼儿的注意力水平[16]。总的来看,在当前的很多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在干预时长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目前国内仍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干预时长可供参考,但是通过观察不同干预时长的研究结果,可以基本的得出一个最低限度的干预时长,即干预总时长至少为8周,每周至少进行干预一次,并且单次干预时间建议保证在30-60分钟。但是更准确的干预时长,还应在运动干预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调查,以此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实施参考。
3.2.2 干预模式
在社会心理学中,干预模式是指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进行的干预行为和行为倾向。但是在运动干预中,干预实施者的专业背景、自身能力等因素对于干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大多的运动干预研究中,都是采用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这一角色的专业优势,更好的保证幼儿园教师与被试者幼儿之间有效的交流,建立在师生的亲密关系之上,幼儿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研究中。但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同样存在一定地弊端,这就要求在进行试验前,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运动干预措施的相关专业培训。但由于运动干预的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多变性,短时间的运动干预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还会出现时间资源的浪费以及无效干预的产生。而另一种干预模式——幼儿主导模式相比之下则有着更高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提升幼儿的参与感。
3.3 测评情况
国内关于注意测试工具的研发起步较晚,成果相对较少。其中,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研制的“注意的综合品质测试”是一项早期研发的、可以被用来评价被试注意品质水平的工具。而最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心理测量的是王晓芬、姚家新这两位学者,他们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自主开发了“WT-注意力测试软件”并投入市场[17]。殷恒婵则以注意力转移、稳定性、广度和分配这4个方面为切入点,和团队一起创编了适用于青少年人群的《青少年注意力测验》[18]。在此之后,国内学者们开启了将前人成果与实测数据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进而使得国内各人群注意力评估的计算机化[19]。
3.4 统计方法
在选择统计方法的时候,应当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分析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卡方检验、U检验等这些检验方法,通过比较观察值和理论值或者比较不同组的数值来获取有效信息,以此来推断运动干预是否有效果。但是这些检验方法的缺点在于它们不能够得出是否进行运动干预和促进注意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不能够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进行运动干预的过程中,年龄、性别等因素作为协变量同样会影响实验结果,简单的卡方检验、U检验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目的和数据分析的目的,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应当引入方差和回归分析,这两个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排除协变量的干扰,这样能够更好地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显著关系。而回归分析的最大一个优点是能够观察因果关系,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方向以及强度,并且能够建立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数学模型来更好的通过观察特定的自变量来预测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因此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当多使用能够探索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法,来更好的确定运动干预对注意力的影响。
3.5 研究局限性
在进行论文的检索过程中,检索的中文文献占比较大,英文文献占比较小;在选择的参考文献中,研究者对注意力进行评价的测评工具也不相同,这就不便于对测评工具进行横向比较。
3.6 结论与启示
运动干预的效果受幼儿所处地区、年龄的影响,虽然目前研究表明在幼儿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进行运动干预的研究时,应当考虑性别的影响。在运动干预情况方面,运动干预时长至少为8周,同时每周干预一次,并且单次干预时间在30-60分钟。在干预模式的选择上,教师主导的模式虽然优点颇多,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弊端,幼儿主导的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弊端,更能体现幼儿的参与感。目前国内的注意力测评工具种类繁多,以计算机技术开发的测评工具更具科学性、便利性。在统计方法的选择上,回归分析法这种能够探索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更准确。因此,建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干预方法、注意力测评工具。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里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8-502.
[2]周兆钧,余传诗.我国首次公布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N],光明日报,2004-06-10(100).
[3]黄斌,黄浩.儿童多动症的识别与矫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Hillman CH, Erickson KI, Kramer AF (2008) Be smart, exercise your heart: exercise effects on brain and cognition. Nat Rev Neurosci 9: 58–65.
[5]孙昌捷,张惠红.体育运动对儿童注意力影响的系统评价[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36(04):72-79.
[6]鄢超云,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2013(18):1-5.
[7]肖静.论幼儿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及游戏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02):42-44.
[8]张旗.学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8):130.
[9]欧阳春玲.让孩子充满专注的神采——幼儿注意力发展[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7(Z1):75-77.
[10]何祖学.浅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规律与注意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5):36-37.
[11]王称丽,贺雯,莫琼琼.7~15岁学生注意力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12(12):51-54.
[12]孙燕,薛立强,蔡赓.足球运动干预对儿童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8,37(02):33-37+48.
[13]辛飞,蔡玉军,鲍冉,王凯,陈思同,刘阳,孙晓姣.国外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研究系统评述[J].体育科学,2019,39(02):83-97.
[14]任园园,刘丹,张磊.运动干预促进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12-15.
[15]王超,李芬芬.体育锻炼对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08):725-728.
[16]闫育寒.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注意力培养三问三答[J].学前教育,2018(06):45-46.
[17]王晓芬,姚家新.“WT-注意力测试软件”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1(01):69-72.
[18]殷恒婵.青少年注意力测验与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03):52-54.
[19]殷恒婵,张锋周,宋湘勤,陈培林.优秀运动员注意力测量与评价研究[J].体育科学,2006(03):58-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