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才连
广东省阳江市城西学校 广东阳江 529500
【摘要】 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恰当的学情诊断,帮助学生建好认识起点、形成理解性掌握、解决教学盲点,助力自身能力提升,进而达成有效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情诊断 有效教学
由于初中生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或体验常会导致学情不断变化,因此,要达到有效教学,必须重视好学情诊断。以下是由此展开的相关探讨。
一、 关于学情诊断
“诊断”是一个医学术语,目的是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将它借用到教学中形成的“学情诊断”有异曲同工之处,能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师生成长。
本文所述的“学情”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有效教学的一切因素。“学情诊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行或解题结果等,追寻和探究教学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思维表现,做出针对性强的应对策略。
二、关于有效教学
教师能清晰地找出学生学习的受阻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的服务,让学生学有所获,让自己相应提升,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与解惑”。这样的教学,谓之为有效教学。
三、做好诊断分类,关注效果指向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学情诊断也就伴随着问题解答而产生,并且在分析认知指出问题的基础上,选择好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确定适用于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良方”。
(一) 着眼于“前置经验”诊断,建好“认识起点”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中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必须要弄清楚学生的“前置经验”,建立好认知结构起点。
例如,请写出“4 的倒数”。
学生竟然作答:“4 的倒数是3”。一般情况下,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判断其错误,然后给出正确的答案就可以了。但教师作了进一步诊断,问:“你咋得出这个答案?”答:“1,2,3,4……”啊,“倒过来数”!——数“数”的“倒数”(dǎo shǔ )。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倒数”(dào shù)这个概念。教师于是从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情况,到两个有理数乘积为1的特殊情况,循序渐进地精心安排若干个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去感悟“乘积是1”和“互为”这个抽象的表述,进而得到“倒数”的概念。这样,关于“倒数”概念的认识起点也得以重建起来。
(二)着眼于核心知识诊断,促进理解性掌握
在初中具体的数学教学中,用到的概念、定理、公式等比小学多,初中生如何学习及掌握好它们,一直是个难题,但显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诊断好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达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性掌握。
例如,有的学生不会运用完全平方和公式运算。如果教师很着急,只是让学生勤记公式,多做练习,那一定收效甚微。
这时,教师可围绕公式“从哪里来”去诊断,这才是学科知识结构的核心问题。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完全平方公式是一个“产生式”,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即”的一个下位学习(特殊情形),“完全平方”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该公式的本质是:一旦具备“两个数相加且对‘和’进行平方”这个“条件”,就会产生“行动(两数各自平方后相加,并且这两数相乘再乘以2,然后前者再加或减后者)”。
因此,从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这个背景开始对“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两式相乘运算展开“行动”,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加深认识,这才是该公式教学的核心部分,最终达到理解性的掌握。
(三)着眼于“不知所措”,解决教学盲点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多数学生对所给问题不知所措的情形。这往往是问题给得不中肯,或者是教师相关知识内涵不明了,又或者是教师传授的思维方式不得法所致。这样的问题往往又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盲点。
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猜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对于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好多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如果这时只是作一个简单的对错判定和答案展示,则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参照上述看法,作诊断探讨如下:
首先,教师对于三角形这个整体的知识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不是“类”的关系,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拥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但它具有“每条边都相等”这个一般等腰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这一特殊性并非是通过“类比”得来的。
其次,该问题没有考虑新知识与学生先前知识的基本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基本区别是三边的长度问题。“等腰”与“等边”的叫法很重要,由 “等腰”到“等边”之间有一座桥梁,是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动手画图探索及讨论。因而,可把问题改为:把给出的等腰三角形改画成等边三角形,并猜测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先后而来的关系,并合理猜想,效果会比较好。
最后,由等腰三角形到等边三角形是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呈现路径,教师自然要采取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去教学,采取“类比”推理是不合逻辑的。
(四)着眼于学生数学语言,助力教师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严密的学科,教学语言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当学生出现不规范的数学语言时,作为数学教师,要及时进行相关反思。
例如,学生在解题或讨论时会说“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稍微一听,没毛病,但最终是错误的。原因在于有学生认为“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肯定比非垂直距离短”。为何会有“点到直线的非垂直距离”?原因又在于他们曾听教师说过。可能教师当时是为了突出“点到直线距离的含义”而这样说,也可能是画图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时误说的。但不管怎样,教师的数学语言都是表述不准确或不严谨。
针对上述情形,教师首先要对每一个数学术语的本质含义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用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其次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要准确到位,最后在教学时要作好精准的书面备课,用科学逻辑语言对数学概念、定义或定理等进行讲授。
这样教师平时注意自我修炼,会有助于教学语言严谨规范,教学能力自然不断提高。
四、结语
总之,教师利用好了学情诊断,让学情诊断扎根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好助力于教学的作用,有效教学自然而生。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林才连;性别:男;出生年月: 1969.04 ;籍贯:广东省阳江市;单位名称: 阳江市城西学校; 邮编:529500 ;学历:研究生;职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著,涂泓,冯承天译.怎样解题[M].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9.
[2] 杨峰.基于教学诊断 找准核心定位 [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9(7): 4-5.
[3] 王汉平.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诊断与对策探究 [J].启迪, 2019(4): 39.
[4]武小鹏,张怡.基于认知诊断视角的数学补救教学 [J].课程与教学, 2018(7):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