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赵小双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发展问题设计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赵小双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210046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发展问题设计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师重教轻学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开放性不够。因而,笔者试图通过在日常听课中获得的感悟,思考小学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放性  问题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能够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较浅的层次引向更加深入的高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有效。而开放性问题更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新能力。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设计开放性问题?当然要教师立足于教材抓目标,立足于学生抓需要抓起点,在此基础上信任学生,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方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目标在手,收放自如。
        教学就像放风筝。教师就像放风筝的人,他的设计就是一根线,学生就是风筝。线收得太紧,风筝飞得不高还容易被折断。线放得太松,风筝容易跑了,迷失。因而,适度的收与放,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那么,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呢?这就需要教者有明确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有的放矢。在设计教学时,我们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是必须要做的事。但是,我们往往觉得很多东西都很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就会削弱了重点。听了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真的让我深受启发,原来课可以上得如此轻松。这位年轻老师先带领孩子们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出发,探究1/2+1/4,让学生自己表征,尝试计算。从而达到了表征多样化的效果。有的孩子画图(正方形图、圆形图),有的孩子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这样在多样化的表征中,孩子们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接下来,让孩子计算1/3+3/4帮助学生自觉优化算法,发现画图的方法不方便了,要通分。接下来,由加法过渡到减法,计算7/10-1/6,使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通过要找最小公倍数,计算的结果再约分得到最简分数。并渗透验算,检查计算的准确性。最后再计算3/4+1/6  4/5-2/3  7/12+1/4   1-3/7,突出怎样找最小公分母的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回到解决问题,强化了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计算的价值。每个环节目的明确,教师一步一步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孩子们也一步一步地丰富了对异分母计算的认识,掌握得更牢固了。
二、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开放不回避。
        笔者在参加校外培训时曾听过两节《认识负数》,这两节课的设计让笔者印象深刻。两节课都是教学《认识负数》,课的开始,两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回顾学过的数并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梳理认知框架。明确学过的数有分数、小数和整数,接下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两位老师采用高起点设计。生活中孩子已经对负数有了丰富的认识,两位老师都没有回避,设计了符合学生学习的路径。老师直接问学生你在哪儿见过负数?怎么读写负数?这些内容轻描淡写,快速跳过。

而把重难点落脚在负数的实际含义上,让学生在活动要求的指引下展开研究。孩子们自主建构,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负数的理解。
三、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由“引”为“放”。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不代表课堂上照搬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二节课张老师从数轴引入,复习完孩子们认识的数并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的位置以后,让孩子们在数轴上找-3的位置,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还不能支撑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研究-3的实际含义的需要就产生了。这样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设计更顺应学生的发展,接下来研究-3的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从在数轴上找到-3的位置出发紧接着研究负数的含义再回到数轴解决问题。这样,一条自然的线无形中就贯穿了整个课堂。
四、大胆放手,放出无限可能。
        两位老师都针对负数的含义这一重难点进行大问题设计。但由于两位老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开放性不同,孩子们呈现的学习效果也是差异明显的。
        前一位老师设计的学习单是这样的:出示﹣3℃和﹣3m
        研究:你打算研究哪一个负数,你能通过写一写或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它的含义吗?
        教师让孩子们从-3℃和-3 m中选择一个来研究负数的含义,虽然表面上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偏窄,孩子们表征的结果就很局限,只能画温度计研究温度或是研究长度。这种设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其实也是资源的生产者,不同个体都有自己对问题个性化的表征。
        后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我想研究:-3(  )
        在括号里填一个单位,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3(  )的含义,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我觉得对比之下,后一位老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就更开放。这样,不同的孩子就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地表征对负数实际含义的理解。孩子们的表征方式丰富多样,对负数的理解自然更立体丰满。学生汇报时既有研究﹣3℃,发现它表示零下3℃。还有学生表示了﹣3楼,用1楼表示地面,依次标出地下的楼层,表示出了﹣3楼。还有学生画了海水和沙滩,以海水面为分界点,表示沙滩在海水的-3米处。对于同一个问题,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表征形式也会不同。对比之下,是不是这样的课堂更丰富、更灵动呢?

参考文献:
        [1]周艳.让课堂因“开放”而绽放——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例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09):131-132+136.
        [2]刘蕊.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J].当代教研论丛,2019(0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