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班集体建设避免“破窗效应”的方法与技巧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陈礼化
[导读] 本文简述破窗效应的含义及产生原因和危害,就此进一步谈论如何在中职班集体建设中避免破窗效应的方法与技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陈礼化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



        【摘要】本文简述破窗效应的含义及产生原因和危害,就此进一步谈论如何在中职班集体建设中避免破窗效应的方法与技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破窗效应  班集体建设  方法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即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破窗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说校园周围的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而没有被及时清洗干净,那么,很快地,墙上将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笔画和痕迹;看到广场的地面上粘有口香糖,若没有及时清理,有的人就会“有样学样”,随意将口香糖吐到地上而面不改色,毫无愧疚之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在我们中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中也暗藏着各种形式的“破窗效应”,不能不引起班主任的警惕。笔者认为中职班主任对班级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破窗效应”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一、“破窗效应”产生的原因

        当我们走进教室,往往只看地面是否干净,桌椅是否整齐,但是你仔细的观察讲台桌抽屉或者班级图书角或是书柜,或许你会发现这样一幕——各种各样的垃圾,比如纸巾、草稿纸、零食包装纸都晒在某一个角落、某一个缝隙等等,而旁边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或者说司空见惯。再比如说班级活动,往往会遇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你不干,我也不干,“破窗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班集体建设和班集体活动中,往往由于一两个学生态度不积极而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扩大至整个班的进展,拖延了班集体发展的脚步。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是班集体建设的开局。班集体建设中的每个“第一次”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趋势。如何对待第一次没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如何对待第一次迟到的学生,如何处理考试中的第一次作弊行为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深思熟虑,公正客观地解决。每个“第一次”发生的不良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负面影响蔓延,甚至辐射到其他活动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破窗效应”。

        第二是班级的各项管理制度。正因为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定了制度而没有认真实施,才导致一些学生钻了空子,作为班主任,如果事先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班规,投机取巧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也将难以正常运转。

        第三是违纪事件不及时处理。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和彻底。教育不及时,还会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没什么大不了,老师都不“介意”,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滋长了再次犯错的胆量,种下错误行为扩散的种子,“破窗效应”开始蔓延。

        第四是教育教学方法的缺乏。我们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我们现在教育对象都是“04后”,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有个性、思想不成熟、抗挫能力差、情绪易激动等特征。年轻班主任要学会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增加难度。

二、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的方法与技巧

        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那么,如何避免中职班集体建设中的“破窗效应”?笔者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保护好每一扇“窗”。

没有种子就不会有果实,没有阳光就不会有花朵,没有河水就不会有鱼儿,没有“破窗”就产生不了“效应”。保护好班集体的每一扇“窗”,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比如,不让讲台桌抽屉出现任何第一张草稿纸废纸,不让墙壁被涂抹上第一笔痕迹。

        第二是及时修理每一扇“破窗”。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破窗”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不及时“修理”,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因此,班主任应该应该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明察秋毫,及时处理每一起突发事件、遏制每一种不良行为、关爱每一个“问题行为学生”,把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第三是制定完善的班集体管理制度。班集体建设与发展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严格的班集体管理制度,才能防止不良行为的滋生、蔓延。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得以顺利实施,那么,“破窗”也就难成“效应”。

        第四是抓住班级中的任何一个“闪光点”,遮蔽“破窗”。如果“破窗现象”已经出现,那么教师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抓住“闪光点”,遮蔽“破窗”。比如,经常会说班里的某某学生“调皮捣蛋”,或某某学生“屡教不改”,事实上,这些学生只是在某一方面存在思想或行为问题,可能在别的方面具有值得欣赏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要换个角度去寻觅他身上的“闪光点”,用该生身上的“闪光点”遮蔽他身上所产生的“破窗”,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第五是关注后进生,促其转化。班级中的后进生有一定的教育难度,不良行为易出现反复,也是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的“破窗”。所以从长远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是防止“破窗”出现的根本。只有他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的感觉。

        第六是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各类心理学书籍,熟练使用各种效应,比如将“破窗效应”转变为有益于班集体建设与发展的“蝴蝶效应”。比如文章前面提到的有人往讲台桌抽屉扔垃圾,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效仿,导致教室环境卫生遭到破坏等。如果此时有学生将垃圾清理,做出榜样,或开展“共同行动,让教室干净美丽”的主题班会,有利于改变现有的不良风气。相信没有哪个学生愿意在肮脏的环境中学习,一个榜样带动全班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们从“要保持教室卫生”转变为“不去破坏良好的教室环境”,“蝴蝶效应”油然而生。

        总之,“破窗效应”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班主任要善于“防微杜渐”,从细微的方面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又能从局部的细节入手,抓住关键、处理及时、方法得当,相信班集体建设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破窗效应也不会在我们中职班级中兴风作浪。















【参考书籍】
        1、朱飞、聂启元  《破窗理论与班集体建设》           《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2、肖娴         《巧借破窗效应,强化班级管理》     《作文成功之路》           2016;
        3、刘正平       《小议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班主任》                 2004;
        4、何倩梅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职业》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