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真正“活”起来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肖雪莲
[导读]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
        肖雪莲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第一小学    
        摘要: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艺术的含义之一便是:“富有创新的方式、方法。”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平时课堂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美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引言: 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崔子范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因此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现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看到更多得是孩子一次又一次被束缚着倾听老师重复地讲解各种知识;当学生的作品完成了,老师又是赞美,又是评价展览,但是老师只是看到作品中的物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满,还不够漂亮,却缺少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童真的心,一颗创新的灵感。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绘画中变得流畅、积极、有主题和富有创造性呢?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平时课堂美术教学中,我们以此为目标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
一、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绘画固然需要一定的创作环境,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儿童画创作对这一点要求无需过分苛求,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愉快轻松的情绪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让绘画创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国画课上,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会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它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小学美术教育,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二、学会观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在美术培养过程中,强调独立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领悟自然美感,在适当的引导下,用其自身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同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
   例如我《在快乐的节日》一课的教学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画,也没有准备所谓的范图,而是利用“热闹”一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忆节日中人物、景物的各种美好形象,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节日的快乐情景,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最后让学生用简单的造型和深浅对比的色块效果来表现节日中的热闹和快乐,并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引起他们美好的回忆,激发起学生对节日中的快乐之情。最后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美好人物、事物的向往。这才是创造性的培养,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新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我们教师,需要有发现学生创新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三、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柱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新。在教学中我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学生上美术课时过分依赖老师,总希望老师把一节课里要画什么、怎么画、涂什么颜色都示范在黑板上,让他们照着画,完成作业。我想,也许是传统的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抹杀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
        就是这样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有游览天空科学城的,有在水、天之间自由往来的,有穿梭古今未来的……他们从自己的创造中感到愉快,在创造中激发兴趣,在创造中学到知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探究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教学通过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的表现欲得以发挥,可常进行绘画比赛、小实验等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体验、交往、互动、审美创美、共同发展等教学活动途径,在玩中学习更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教学《让色彩动起来》这一课时,我先是做了一个实验,用“三原色调色产生各种三间色”。学生看到这一奇怪的现象,纷纷举手问“为什么”,而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研究,看哪一小组最能干。在这当中,我对他们的讨论、研究进行诱导,最终得出了几点结论。
        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特别活跃,内在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
        结束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当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的时候,美术也就具有了人文主义色彩,彻底消除了美术与学生之间的隔膜,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希望呈现的快乐课堂。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西南师范出版社,1999.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走向综合.中国高等美术学院艺术论坛(卷四)[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