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纪佳琪
[导读] 有效提问是教师必须要掌握和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纪佳琪
        汕头市翠英中学
        摘要:有效提问是教师必须要掌握和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提问可增加教学的紧张感,使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效提问;问题;策略
        
        要想构建出一个高效且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中的问题;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使其养成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探究问题的习惯。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精心设计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前,未能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难度过高,又或者提出较多的问题,如合作应当讲究诚信吗?在生活中应当与他人合作吗?这些问题的难度较为简单,不具备较强的启发作用,也难以引起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脱离实际生活,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提问方式,将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
        (二)不够重视和评价学生的回答
        课堂教学过程是会不变发生比那花的,学生的回答将会反映出其学习情况。因此,在具体的提问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回答,在必要的时刻给予学生适当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从具体的情况来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预定的答案,很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发散和评价,也未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和想法。
        (三)提问缺少较强的互动性
        在课堂提问环节中,部分教师未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中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未能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未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就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问的作用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1]。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在课堂中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正确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乐于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因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问题的设置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能带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能变低效为高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出一些嗲有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问题的设置应当具有层次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当由浅及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在提问时,教师需要紧紧围绕着某一个中心出发,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逐步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第三,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问在关键处,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问题还应当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维护秩序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在上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个近两年的新闻:在重庆的万州区,一辆大巴掉入江中。在完成视频的播放后,教师需要围绕着视频内容提出问题:(1)你如何看待这一新闻中的女司机和乘客的行为?(2)这一事件将会到来怎样的恶劣影响和不良后果?在分析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正是因为出现无序的行为,才会导致公交车坠入江中,而这说明世界和社会要想正确运转就需要维持秩序;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也能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因为无序、不遵守规则,导致几十名乘客和一位司机失去生命,这不仅给这些乘客和司机的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让他们体会失去亲人的悲痛,还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社会秩序能够保证所有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在这一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学生比较了解的材料,激活学生的兴趣,两个设问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主动思考。

有些学生的发言非常的精辟和精彩,能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呈现出来,也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社会秩序的意义。在问题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将会逐渐深化,也能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的学习过程就是由浅及深的过程,能够从简单的内容出发,逐渐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点[2]。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认知情况,保证自己设置的问题也能遵从这一规律,保证学生能逐步内化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维护公平正义的内容时,该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问题:在你看来,什么是公平?怎么去判断公平的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同时,教师还可联系实际生活,继续提出问题: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不公平的事情?在遇到不公平事情时,你将会怎么做呢?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你是否会上前维护公平正义呢?学生需要继续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在各小组完成讨论后,需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而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公平的含义。
        (三)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散,使其能跟随问题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思考和分析,进而获得更多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3]。因此,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合理设计,保证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在教学时为学生准备一个案例:为拯救垂危婴儿,热心的哥闯红灯。在展示完案例后,教师需要提出问题:针对的哥的这一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在刚提出这一问题后,很多学生都认为的哥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他闯红灯是有理由的,属于一种见义勇为的行为;虽然违反了我国的交通法规,但是情有可原的。之后,教师需要继续提出问题:你是否拥有不同的观点呢?此时有的学生认为:“虽然这一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但我还是认为这一事情应当先联系附近的警察,由警察护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还能更好地拯救生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使其逐渐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和方面探究问题。
        (四)提问需要具有层次性
        如果问题的难度较高,那么将会导致学生难以顺利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较为简单,那么将会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保证合理的坡度,由浅及深、由近及远,从现象过渡到本质,从具体逐渐向着抽象的方面拓展,而这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教学创新改变生活时,教师可在上课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如今是经济强国吗?(2)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哪些产业?(3)是否应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此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方法?(4)是否应当进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借助材料进行总结,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需要学生能全面分析材料内容,而这也能考察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调整。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重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学生能在问题的驱使下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植鹏.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9,016(024):19.
        [2]李友宽.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00(009):62.
        [3]尹瑞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问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9,000(00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