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白鹏飞
[导读] 美育是建立辅助活动与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全新育人理念、教育思想
        白鹏飞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小学  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14

        摘要:美育是建立辅助活动与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全新育人理念、教育思想。其重在以辅助性教育素材、资源为引领,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与必要点拨,让学生在感知美术内涵、领悟美术魅力、获得认知提升的基础上积极投身美术教学,实现浓厚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审美潜质的开掘。而微观领域的美育教育,则主要体现在美感教育、绘画教育、审美鉴赏能力教育等领域,是对于关于美术、艺术方面教育的细化与延展。宏观领域的美育教育,则是指以德育为引领的教育手段实施,其不仅包含着艺术方面的造诣,更是对审美素养、道德品质、精神能力等精神境界进行的教育和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时,应以学生认知实际为基础,并借助各类美育活动的开展,切实优化美育途径与手段,不断丰富美育形式与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体味、领悟美的机会与空间,以全面提升美育效能,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完备意识的确立。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融入;美育;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既是对生活的拓展与重构,又是对生活浓缩与提炼。而小学美育教育的开展,则重在开掘学生的审美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借助诸多“美”的元素的刺激,来促进学生思想认知、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身心素养的提升,并深度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在诸多美育活动的驱动下,小学美术课堂的生态也会更加和谐,学生感知美、领悟美、体验美的意识也会被慢慢确立起来,更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结合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小学学生认知特性,教师在落实美育教育时,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切实强化对辅助美育措施、活动、手段、方式的优化与设计,进一步拓宽美育路径与视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手工制作、情境体验、直观感知等领域积极融入美育生态,让学生在鉴赏不同美术作品中发展审美情趣,慢慢走近美术、深入体味美术,在“美”的体验与感知中获得认知迁移与素养塑造。使美育教育的开展,真正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认知,拓宽育人视域的目的。
        一、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开展美育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对于正处于认知发展期的小学学生来说,其美育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必要性生活观察与丰富性认知体验基础之上。而且,以生活为载体,开展美育教育,也更为贴近学生的身心特性,更利于美育效能的强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美育教学项目、目标、任务时,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加强对各类生活素材、资源的开掘与整合,使其充分衍射至课堂视域,并以此为引领,对学生的思维、意识、感知提供刺激,来促进其审美创造力的发展。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视觉来审视美术之魅力与价值,了解其意义与内涵。在发现美、感知美的基础上创造美,拿起画笔,通过思考,进行创造。例如,在开展《留住秋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回忆秋游的场景,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彼此分享。比以此为辅助,开展互动,自主创造。结合辅助教学任务:(1)尝试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场景图。(2)讨论如何表现才能体会出画面是秋游而不是春游或者夏游。(3)怎样更加真实地表现秋天的景色?借助辅助教学任务的驱使,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分享与协作。首先通过线条的形式表现层林尽染的秋天树林,接着为树干、树叶涂染色彩,最后结合秋游时的景色与场景以及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动手参与绘制自己的秋景图。在生活感知的驱使下,帮助学生回味、领略秋韵、秋味、秋色,实现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二、以实践活动为驱动落实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想象力
        小学学生的性格普遍活波好动,且对于游戏、展演、竞赛等活动充满向往。而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美育教育实施,则可以为学生美术鉴赏力提升夯实基础。因此,教师应以设计实践活动为引领,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感知、体味美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心体验中获得审美潜质的开掘。而且,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度开展与充分推进,很多源自学生认知领域的困惑也会得到切实化解,更利于教学效能提升,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完备意识建立、认知能力提升提供了铺垫。同时,受到诸如游戏、展演等活动的驱动,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也会得到切实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势必会得到充分调动,更利于美育教育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开展手工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各种造型、类别的废弃塑料瓶,让学生拿出画笔、剪刀、彩纸等自制花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借助教师的即时点拨与指导,切实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技能开展创造中获得美术鉴赏力的提升。
        三、以情境创设为辅助强化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
        为了切实凸显美育效能,使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更为鲜活生动、丰富多彩,以实现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激发,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以通过情境创设作用的发挥,来构建宽泛、和谐、多元的认知生态,让学生在切实拓宽认识视域、丰富认知体验中学习美术知识、提升美术技能、塑造综合素养。而且,在浓郁认知情境的洗礼与感召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专注度、自信力也会得到充分发展,其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开展探索、判别、钻研,美育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必然会得到充分强化,更利于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开展《未来的建筑》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视频、图画为辅助,将想象画引入课堂来创设美育情境,组织学生来了解不同国度的建筑,在造型别致、各具特色的“建筑”刺激下,开展想象联想,进行观察判别,进而慢慢把握想象画的创作特性,来实现对学会美术创造力的开掘。使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更好服务于美育目标达成。
        四、结论
        总之,美育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也十分宽泛。而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则成为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必要途径与基本辅助。其开展实效与落实质量,直接影响着美育效能的凸显与预设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不同美育措施、活动、素材的刺激,学生对美育价值与意义的认知也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利于确保其个性特质与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为了切实强化美育效能,使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策略开展,更具实效性、目的性、延展性。教师在落实美育实践时,必须以学生认知实际与发展诉求为参考,做好对美育素材的开掘,美育活动的构建,美育途径的延展,使小学美术中的美育教育得以多元化、丰富性、开放式发展,以从不同领域来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拓宽学生的认知视域,使美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加鲜活且生动。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体味美中进行创新创造,开展实践探索,落实体验感知,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与身心修养的提升,使美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德育切实凸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而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阳.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6.
        [2]邵勋.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19(35):192.
        [3]范晶晶.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J].科幻画报,2018(04):123-124.
        [4]张强.河北省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神州,2012(14):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