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微课制作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杨朵朵
[导读]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在教育领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介、新技术不断引进到课堂
        杨朵朵
        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雁塔校区  陕西西安  710061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在教育领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介、新技术不断引进到课堂,引起学校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资源、教师教学方式等各个层面多方面的变化。面对新生事物,教师站在教育改革最前线的风口浪尖,有人热情,积极尝试;有人畏难,不想改变;有人迟疑,抱旧固守。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各类培训平台、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搭建各类培训机会和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学习使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教学和新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我欣喜的看到,我周围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教师很多已经学会制作微课、利用几何画板等新的制作软件,并应运于课堂教学。
        从我自己来说,也经历了迟疑不动到被迫学习到爱上制作的过程。去年,我校组织了首届教师微课比赛,规定年龄不满40周岁的教师必须参加。听到这个消息,很多教师都怨声载道,这么忙,搞什么微课?没办法,这次规定40岁以下必须参加,只有硬着头皮上了。接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冒出来,用什么制作?怎么制作?于是,针对教师们的普遍问题,学校先后组织了关于微课的通识培训和微课软件使用培训。记得那段时间下班了,留在办公室,学着录课,一遍一遍,渐渐熟悉了怎么录制,怎么保存等基本技术。然而,一节好的微课技术仅仅是最低保障,还要选题,制作PPT,讲解等等工作。尤其到录制阶段,时长8分钟,一不小心说错字,重新来。外面操场有噪音,重来。直到录到第8次的时候才让自己相对满意了。最终,我首次学习尝试制作的微课《三步追问——解密“沧海桑田”》获得校级一等奖,后被选送参加市、省举办的微课评选大赛,分别获得了西安市第二届教师微课电视大赛荣获一等奖,陕西省第二届教师微课大赛三等奖。回想起来,从开始的畏难情绪到后期沉迷其中,像得了强迫症一样不断修改,虽经历了不少失败与挫折,但自己收获很多,尤其是最终欣赏自己作品的喜悦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后来,我又陆续制作了很多的微课,内容有课堂导入,某个环节教学,知识点考练等多方面,我也很享受学生欣赏微课,产生教学价值的成就感。以下从微课选题、收集资料、结构设计、后期制作等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浅显体会及经验。
一、用心选题,想其所需
        “微课”一般时长5—10分钟,因此在内容上要求短小精炼,问题聚集,主题突出。但我们的教材体系大,章节多,知识点多,如何选择微课的课题内容呢?我觉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课堂教学中聚焦的某个知识点,如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也可以是教学设计中某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反映教学主题的某个教与学的教学活动。
        2.选题小而精。考虑到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选材不能贪多喜大,可对串联的内容进行分解,亦可对分散的内容进行跳跃整合,但最终的确定要切入小,要有聚焦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讲清楚,讲透彻。
        3.难易程度适中。难易程度不仅指对学生的难或易,也并不完全由内容本身决定的,也和教师的讲解能力相比较而言的。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如果老师能有自己创新的理解,能举一反制作的微课同样也有价值;而对于一个复杂的知识点,如果老师能避繁就简,另辟蹊径,其微课的含金量无疑会更高。
        4.内容适合多媒体表达。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


        5.体现学科思想,展现学科魅力,展示个人风格。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最高标准了,能否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体现出学科的思想,展示出个人的魅力,这是基于长期学科教学积累的结果,也就是在选题时,针对个人的风格,“要适合自己表达”,才会传导给学习者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收集资料,巧用借力
        1.收集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围绕教学中心内容,有效采集各类资源、充分网络丰富的资源,成了老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术能力。就微课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搜索到的与所学课程紧密相连的图片、课件、影片、动画、声音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积累教学资源。
        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有特点的课堂照片、典型的学生作业、学生画图等,这样来源于第一线的课堂资源更具有原始的特色,也更具有说服力。
三、精巧构思,优化设计
        微课时间虽短,但也是完整的课堂,传统的课堂程序如导入、过渡、总结等都具备,因此结构要完整,有导入,有主体,有总结。更重要的是,基于时间短,视频呈现,稍纵即逝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让学习者清晰把握内容,在结构设计上,要注意每一个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教学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教师对于知识整体的谋篇布局,起到了引导学生认知顺序的作用。如一个语文优秀微课《雨巷——美的赏析》,其用一张幻灯片展示了三个板块的小标题依次是:意象美、诗情美、音乐美。并列关系的结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使得微课看起来简洁清晰,一目了然。我在教学以及微课设计中,也很注意结构的逻辑关系,我的微课《三步追问——解密“沧海桑田”》,三个模块标题分别是:第一、沧海桑田可以变换吗?第二、沧海桑田如何变换?第三、沧海桑田为什么变换?递进结构的设定,体现了是不是?如何是?为什么是?三个层次的,由果索因的认知顺序给学生呈现一个基本的思维导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四、后期技术,锦上添花
        微课在设计上,既有和常规的教学设计相同的部分,也有和常规教学设计显著不同的地方,比如,因为基于课件和录课设备,最终呈现是视频课,所以教师角色集播音员,导演,编剧等集于一身。教师讲解时,声音要响亮,抑扬顿挫,有趣味性。微课视频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教材章节、版本,作者、单位等信息。同时,优秀的微课离不开后期精心、耐心的打磨。在保证使用的各种资源如文字、图片、引用的语言等必须准确无误的基础上,从图文排版、文字误差、动画节奏、配音咬字等细节要反复修改。这样反复锤炼产生的微课,不仅具备了传递知识的实用价值,还具备了画面美,声音美等视频课的独特风格,传递了教师的艺术修养,培养了学习者的审美情趣。好的微课,应能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习者。
        总之,我深深认识到,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教育信息化也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适应教育改革变化,勇于尝试,以知促行,积极进行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更新,从而提升专业水平,促进自己的成长发展。
        
        [1] 张肖. 基于微课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刘学梅,张红军.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三种形态[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1):77-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