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黄黎明
[导读] 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传输
        黄黎明
        溆浦县舒溶溪乡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传输,也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当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设计,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质量水平。当前的学校教育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并关注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提高。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探索求知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识记,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收集资料、整理史料中形成独立思考、探索求知、反思历史的能力。史料是建立现在与过去联系的纽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是历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分析交流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史料实证是对所收集的史料加以辨析,在认识、理解、辨析中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模式
        当前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简化和概括,如果仅仅从教材当中获取知识,不仅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的客观局面,也会让学生对许多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情境无法形成完整而客观的认知。所以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能够帮助历史学科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模式,因为教师会借助史料或其他课外资源弥补教材文本中的缺陷,建立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尝试在历史情境当中还原真实的社会现状,描述历史的复杂性特点[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兴趣,这对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有着积极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中,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史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生动的、多样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调查、研究、思考的机会,要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引入乡土资源,促进他们对史学知识的理解。资源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要围绕学习内容与探究主题选择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具有精选性,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案例,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理解; 要具有思想性,让学生辩证地感受历史、全面地看待问题; 要具有可行性,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呈现几十年前、现在,市民居住环境的变化,让学生通过采访了解人们居住环境发生的变化。

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让他们合理运用史料,重构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探究主题,精心选择内容,促进学生史料素养的提升。教师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选取合适的史料重构内容,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教师要营造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感知、理解中探索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2]。
        (二)提高学生史料解读以及应用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要将学生史料解读和应用能力作为主要培养任务,让学生运用史料内容来解决历史知识当中的问题。解读史料必须能从读史料着手,学生自身要能对史料内容进行全面阅读,了解史料中所传达的信息,通过信息来判断其价值,加以合理运用。学生只有结合史料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了解其传达的信息,正确归纳其中的信息,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史料信息应用的能力。如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述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呈现一段史料内容“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内容能够发现,材料当中陈嘉庚和黄炎培都是讲述救国之路,学生就要能够对材料当中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教育救国这一核心信息进行归纳,抓住关键的词汇,反复进行推敲,从而才能真正地解读史料内容[3]。
        (三)开展师生对话,设置探究作业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促进课堂的生成。教师提出开放的话题,讨论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用史料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师生、生生要围绕史料展开交流,提升分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方法的理解,从交流中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话题的探究不囿于标准答案,教师也要放下权威,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表现自我。学生围绕史料展开交流,能促进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学生可以从对话中提出信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完善、补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去考证、探索,并以此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史料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能促进收集史料、迁移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时,要充分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骏.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分析[J].学苑教育,2019(24):28-29.
        [2]贾鹏.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9(15):88.
        [3]尹丹.浅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7):98.
        [4]王树威,王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