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车树梅
[导读] 文本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据,它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车树梅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泗水中学  邮政:525249
        摘要:文本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据,它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而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则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这个施展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上,文本阅读是它的重中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文本阅读来实现基本的字词积累,还可以加强对这些字词的理解。纵观语文教学史,人们局限于语文考试的存在,教学方法固化,长期以往,学生慢慢就丧失了创造能力。基于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文本;阅读;教学
引言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个人对每篇文章的赏析都不一样,在课堂上,总有些老师喜欢把自己对文章的分析仔仔细细给学生说一遍,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实际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心灵套上了桎梏,学生的思维被困于其中,重点要放在文本上,围绕着文本这个核心,学生们通过文本阅读学会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去自主地阅读这些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同时也要创新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敢于大胆地猜想,师生之间就能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推动教学之间的相长。
一、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事实上,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就像外国人说英语,长大自然就会了。然而语文是连接所有学科的桥梁,语文学不好,也会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难度。中国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成绩,考试是一个永远不可能避开的话题,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了无数家长和学子的心,看看历年的语文考题,阅读与写作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有资料显示,2020年直接的阅读理解占35分,间接的阅读理解包括古文、诗词背诵和赏析占35分,作文占60分,其他仅占20分,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阅读,阅读尽可能多的文本,收集尽可能多的素材,才能写出尽可能好的句子。
        董其昌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本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领域、丰富想象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时候还会给人带来战胜困难的力量。如年少时阅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至今还会影响着我,在我无数次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想起那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二、阅读前需要格式化处理
        老师在教科书上看见熟悉的文本应该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有过几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教材中大多数的课文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熟悉,比如提到孔乙己,就是穷困潦倒却又好吃懒做,迂腐不堪但又死要面子;看到《皇帝的新装》就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一己私利不得不说假话的人。这些结论看上去不错,但其实它已经让文本阅读丧失了意义,不需要阅读过程的阅读已经不再是阅读,我称之为伪阅读。
        熟悉的文本很容易会延续以前的教学思路,这对语文文本教学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因为一旦老师对文本形成了某种认识,再说改变就会很困难,固有的认识不仅没有办法超越自己,还会拒绝接纳其他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也会拒绝接受新的说法。故而在进行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在遇到熟悉的文本时,教师应该对自己脑海中先前存在的认识进行格式化处理,当作一篇新的文本进行教学,才会有新的认识。
三、以文本为中心实施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学生、教师与文本这三个主体有了新的定义,在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文本作为工具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举几个例子,老师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可以在课堂上抽几个学生分角色进行现场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人物,体会人物的悲喜,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统一。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前,可以尝试向学生发起提问——提到“背影”你会想到哪些情景。由此展开本文的教学,结束的时候还可以邀请一些学生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询问——每个人生来都会接受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各种关爱,面对这些关爱你又要如何回馈。把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文本阅读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把文本这个工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角,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文本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师作为配角,给学生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结束语
        有这样一则笑话:“周末小明去图书馆还书,图书管理员检查书籍时发现少了两页,就问他为什么,小明回答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扑在一块面包上’,那两页我吃了”。高尔基的原意是把知识比作粮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比作饥饿的人见到面包,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而小明却真的把书当作面包给吃了。老师在传道受业解惑时,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要带领学生参与到语文文本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明白知识是精神的粮食,这是一种比喻手法,而不是真的面包,吃下就学会了。
参考文献
        [1]周艳朝.对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2(25):54.
        [2]周学英.初中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路径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