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张丽梅
[导读] 写作教学在中小学一直受到特殊关注,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
        张丽梅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吉林 长春 130117

一、研究缘起
        写作教学在中小学一直受到特殊关注,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写作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写作是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因此,新中国成立来,几乎历次教学大纲都强调“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该十分重视。”
        写作教学在语文学科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形成巨大落差的是中小学写作课教学及其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在课堂教学层面,“写作能不能教”“怎么教”始终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两大问题。在中小学“如何教写作”是语文教师公认的一个难题, “写作究竟能不能教”一直是语文教师心头的一个暗结。就整体而言,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写作教学能力与效果,是持怀疑和不自信态度的。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恐怕我们也不敢肯定是我们教学的成果,而对于那些“谈写色变”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写作教学似乎也没什么改变,我们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不知从何做起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也是语文界的流行的一句话:好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差的学生是教不好的。我在说这些话时,老师们的脑海中一定在对号入座,联想自己班上某某同学的习作水平。很多个例显示,写作优秀的学生似乎取决于个人天赋、家庭环境和课外阅读等因素,他们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样的观点:写作是不能教的。
        在很多常态的写作课上,“教”作文,更确切的表达是“叫”作文,“叫”学生作文,我的常规课也这样,教师抛出个话题大家谈论的热热闹闹,然后教师发出写作指令。至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还需要给他们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我们就不了了之,在写作过程中,教师是静默的,甚至是离开教室的。所以,我们的课程上是缺失写作“教学”的,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应该反观自身,对我们习以为常、深信不疑的一系列写作观、教学观加以反思,对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集体无意识的某些教学偏见加以矫正。
        那么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点,明确写作教学是什么?要完成怎样的使命?
        规范的写作教学是应有清晰科学的训练目标,有教学互动的学习过程,有可检验的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相对应的分别是写作的兴趣、内容和技巧。杭州师范大学的叶黎明教授认为,在我国,教师的“教”往往倾向于解决第一个方面,这是不完整的教学,是“半截子”训练。第二个方面“有东西可写”,属于写作内容反面的问题,关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也就是积累和阅历,而这些都不是写作教学的独当之任。因此她认为,写作课所能教的,应该放在第三个方面,即让学生能够写出来具体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过程写作策略,其中,核心是文体写作知识。
        从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看,写作知识在语文教材中呈现,大体经历了两个变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从零散玄妙的显性知识向系统、周密的显性知识转变。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范文“死读”:从语感到语感。这一阶段的教材中并没有呈现显性的写作知识,只是把一篇篇范文编订成册,供学生借鉴模仿。这类教材中,写作知识往往以隐性知识的状态存在于一篇篇具体的“选文”中,在古代私塾,通常就以“死读”范文为写作教学方法。鲁迅曾这样回忆传统私塾的“死读”法:“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他却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这番话颇为形象地描绘了传统写作教学“从语感到语感”式的知识传授特点。范文死读、死教,没有计划和步骤,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系统知识的传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选文点评:玄妙笼统的知识。“从语感到语感”式的读写教学,因为其“难以言说”的默会性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因此并没有成为教材编写的主流。真正的传统的语文教材中占主流的教材编写模式,是选文加评点的编写模式。“评点包括圈点、眉批、夹注、总评等,方式灵活,实际上是熔选本、笺注、诗话等方式于一炉的一种综合性文学批评方式,其目的是‘帮助读者领会欣赏’,‘揭示作文中心’,对作家的创作意图,小说艺术的价值论、真实性,典型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之美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评点。”这种编写体例相比传统“文选”来说,在“方便学生自学”上提供了一些帮助,注重用“评点”的方式来呈现写作知识,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趣味,引领学生对选文的阅读鉴赏,领悟作者写作的“用心”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编写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三)知识短文:追求系统的写作知识的呈现,这种教材变“文选”中心为“语文知识”中心,变“文选”为例文,文选是演示“写作知识”的例子。文话中呈现系统、明晰的写作知识,并配以例文对知识作具体运用的“演示”,再跟进练习,使知识、例文、练习三者紧密结合,学习选文有知识的引领,学习知识有选文的例说,读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语文教材,几乎全部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力求呈现系统的、全面的、序列化的写作知识。
        因此,我们最初研究的起点是坚信写作知识是“可教”的,并希望在写作“可教化”上做出一些尝试和探索,这里我们通过几位老师从四年级开始以课题为依托,积极开展以范文应用为核心的习作教学实践,重点阐释范文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二、范文概念界定及其价值
        (一)概念界定
        范文,顾名思义是具典范性的例文。狭义的范文通常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经过教材编选者精心挑选并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是有严密逻辑组织的写作范例,为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除了教材提供的范文系统,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还会在课外选择一些优秀范文,在学生习作中选取优秀习作作为范文,再或者由老师亲自写下水文为学生做出示范。我们课题研究中采用的范文概念就是指广义上的范文,即教材中的课文、课外名家名篇、学生优秀习作和教师的“下水文”。
        (二)范文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教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既久,自然纯熟。”曹廷华先生也说:“以作家创作实践来看,古今中外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总要接触前人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创作经验,而不能‘白手起家’。”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茅盾先生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写作活动的时期,也是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进行规范的写作模仿训练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作用,范文正是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可供写作模仿训练的优秀例文。
        范文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范文对写作指导的价值和范文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价值。范文系统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 ,它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文字应用实例,展示思想情感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所谓读写不分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实践与练习,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范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参照材料,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修养,还会潜移默化地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与逻辑思。
参考文献:
        [1]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4.
        [2] 盛雪华.儿童视野下的习作教学范文运用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知识.20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