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素质 减轻学生负担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作者:张小龙
[导读]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种普遍问题,具有社会性
        张小龙
        陕西省陇县教师进修学校  
        
        【文章摘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种普遍问题,具有社会性。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负重的程度。只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练就内功,改革教学方式,真正提高减负的能力,落实减负措施,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课业负担  教育理念  知识功底  教学方式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种社会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减负工作,多部门、多文件、多时期治理,收效不大。抛开教育体制、政策、评价、管理等社会因素,教师的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负重的程度。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知识功底浅薄,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效率低下,作业机械重复,学习索然无味等,这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真正提高减负的能力,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做好减负工作的行动自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国内外教育发展改革大势,密集出台教育政策,搭建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作为老师就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看待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担当,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提高视野,坚决摒弃教育的短期行为,放眼长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不靠延时加点提质量,不靠排名排队促提高,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对学生、对社会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自律的行为,从事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做好为学生减负的内驱力。
        二、加深拓宽知识功底,增强做好减负工作的内功。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学生和教师获取知识的的途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知识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已成为过去,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新思想、新知识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更新知识,提升能力。首先要学习、理解、执行课程标准,把课程要求自觉贯彻到教育教学行为之中,不随意增加课程难度,无形增加学生负担。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向通才与专才迈进,在实践中学习,向优秀教师,向书本学习,在专业知识上深挖洞,在相关知识上广积粮,不断加深拓宽知识领域,构建起自己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运用上游刃有余,深入浅出,灵活自如,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同时,广大教师还要,加强“三字一画一话一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夯实内功,练就本领,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厚实,赢得学生信任与尊重。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做好减负工作的能力。

学生重负的背后是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浓,教师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上课本身就成了“负担”。选择、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高兴,应是我们的目标。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做到“四个关注”必须关注;一是要关注师生交往。教学过程不是“你教我学”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平等交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同频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二要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课堂教学内容再好,方法再先进,如果学习不感兴趣,不主动去做,哪怕再轻、再少,强迫去做的事,学生也会感到是“负担”。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具体需求,熟悉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方式,找准兴奋点,激发求知欲,引起学生思想深处的斗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要关注教师的教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教服从于且服务于学”的理念,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环节上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且课堂教学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杜绝一切形式主义,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四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往往有些教师只关心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关注较少;在学习上重视“主科”,轻视“副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种狭隘的观念,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所以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做好减负工作实效。教会学生“会学习”是减轻学生负担最有效的方式。“教学合一”,教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主要通过学的效度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方式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肯定是失败的。新课程理念下,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体现出对知识的“发现”“生成”“建构”,改变以往单向式的“传授”“巩固”“运用”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是否转变,要把握以下几方面,一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课堂的一切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应自始至终有明确的目标,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主动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往往有一些学生是假参与,假合作,在老师在要求下应付参与,没有自己的目标,主见,人云亦云,这就要求教师合力设计问题梯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度参与学习交流。二看学生的思维深度。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心智活动,是师生间思维深度的对白。没有学生积极思考,再好的教师也不会教出优秀学生。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动态,适时点拨、鼓励、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不断提高深度学习的能力。三看学生的情感情绪变化。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激情四射还是愁眉苦脸,这些情绪变化是课堂教学实效的晴雨表,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情感投入,即关注个别现象,又关注大多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让不同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减负工作,任重道远,教师应从最核心的课堂教学做起,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引人入胜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全面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广大教师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硬核”,切实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出最大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