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代娥
山东青岛莱西市望城街道兴华学校 266601
摘要: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授课时,应针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反馈,这种方法被称为问题教学法。本文通过对问题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和课堂上的提问技巧进行分析,总结问题教学法在化学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粗浅认识。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艺术性的课堂可以形成一个更为良好、和谐的氛围。在设置案例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在具体实施上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理念。这点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内涵,在讲课过程中幽默诙谐,但同时又具备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入浅出。对于这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诱惑性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了化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孔子曾经说过,问题是“思之始,学之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听课以记概念、背方程式以及做习题为主,完全没有问题意识,更不要说体现探究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效果,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因此,进行问题衍生式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首先,教师要能够提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酒精灯不能像蜡烛一样吹灭?为什么酒精灯的酒精不能够填满?在学生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能够将酒精灯的使用牢牢记在心里了,与让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在讲台上讲,下课再去背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形成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学习碳酸盐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溶洞中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学生就能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这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二) 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设计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现象进行思考。实践证明,演示实验的素材十分丰富,极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设计问题的最佳情境。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学生不小心将双氧水溶液滴到红砖上,发现也能看见产生大量的气泡对此学生提出:是否红砖也能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到催化作用那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些意外的发现,有着特别的印象,当他们完成实验后自然就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利用实验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得到启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台上台下焦点聚集在一起,认真观察、情绪高涨,参与实验,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能使学生问题意识得到表现,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问题引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反省认识能力
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多采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操作到结果的分析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动手,独立观察、分析。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新的知识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和自己遇到的问题能积极独立的思考,调整自己的思路,保证问题的顺利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反省认知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自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回忆是否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用先前的方法或技能来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原因,剖析问题的实质,并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将新的问题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把握适宜时机,如:(1)在枯燥无味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似是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要在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3)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把握适宜难度。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第三、把握适宜的坡度和角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创设不同坡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不要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
第四、问题设计要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首先要充分的理解学生是从来没有进行过化学的学习的“新人”,因此在教学和问题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坚持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具体、从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进行问题的设置,充分的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规律,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在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问题设计时,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所设计的问题越难,越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也就越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做到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出发,设计出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的问题。
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产生火花,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刺激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插上自主探究的翅膀,让学生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 《情境教学策略》 冯卫东//王亦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孙建民//孔繁升 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