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邓超
[导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其为后期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邓超
        四川省宣汉县蒲江小学 636150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其为后期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数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基于此,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逐渐成为学校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的重点。本文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引言
        小学时期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为后期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整个小学时期,因为学生各方面都处于发展尚未成熟的状态,在问题面前,其难以完美的进行处理,缺乏一定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拓展逻辑思维,为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占有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力,并非是一味地注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应当积极优化数学课堂中枯燥、没有趣味可言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在针对同一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落实因材施教策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认识到自主思考的关键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于学生手中,充分尊重学生占有的主体地位,获取举一反三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数乘法》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运算,在完成运算任务之后,阐述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方式与别的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区别。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生生之间进行学习内容的有效讨论,同时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积极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效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1]
二、构建学生常见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内容的进一步加工,所以,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其主要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整理和归纳,并在此层面上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小学时期的学生,不仅年龄相对较小,其心智等方面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尽管这种关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麻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产生了一来心理,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习惯性的寻求教师以及家长的帮助。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如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道路中的阻碍,不仅会对学生体会数学魅力产生影响,而且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畏难情绪。出于对学生存在的特殊学习情况的综合考虑,教师应当避免在数学教学中一味地要求学生的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产生盲从感,让学生因为难以确定数学学习目标而在课堂上呈现出游手好闲的现象。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常见的数学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在《认识图形》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设计学生借助观察、分类和动手实践操作,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特征的具体的学习目标,然后结合教学目标,反向推导整个教学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图形的记忆,有机会彰显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在现实中常见的物体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形,加深学生对相关图形的印象,如,书桌、黑板等都可以充当图形知识学习的素材。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有缘图形形象的一系列物体,让学生能够自主展开独立思考。[2]
三、深度分析原因,实现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高尚的数学素养并非是朝夕之间成功的,大部分学生不是从初始阶段就对数学有着厌学和抗拒心理,所以,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挖掘其中的根本原因,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引导,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有些学生因为天生资质方面的原因,对艺术类型的课程保持着一定兴趣,但是对于数学这种理性课程而言,缺乏足够的认知。这种因为天生资质因素导致数学成绩较差是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给予这一群体的学生更多关心和爱护,不断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学习,并实施辅导策略,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形成数学素养。此外,还有些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和习惯,致使数学学习成绩逐渐降低,无法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步伐,逐渐局限于学习困境当中。基于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刻注意温故而新知,善于分析错题、巩固错题,进而达到重点针对效果,实现弱势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有些学生存在思想涣散的现象,缺乏对学习过程的高度重视,往往以娱乐的心态面对严肃的学业问题,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基于思想态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对于人生发展多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自己后期的学习和发展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进而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转化,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完善数学素养。
四、借助课后作业有效检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都会安排作业,且所安排的作业往往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作业内容可能是与本节课知识内容有关的习题,也可能是拓展性的文章阅读,甚至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一件事情,虽然课后作业具有多样化的形式,然而教师安排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印象。通过相关调差研究发现,人类具有较强规律性的记忆曲线,在脑海中停留的记忆存在时间的限制。因此,作业的安排仅仅有助于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然而教师要想的结果是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则能够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我提升,同时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逐渐降低,反而会因为学生的反复运用变得更加扎实。所以,教师应当针对性的安排课后作业,以检验和提高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基础来安排课后作业。例如,在《10以内加法》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在作业中设计一道“超纲题”,其就是加法运算结构在10以外的相关运算题目。其主要目的在于考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相关加法概念的掌握程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安排课后作业,在考量学生是否完成认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有效安排,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验证学生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层次,进而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3]
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小的年龄,且拥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如果想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占有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真是的生活教学情境,进一步分析学生成绩存在差异化的原因,实施因材施教,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想能力,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加深记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6):11.
        [2]王晓云.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分析[J].新课程,2021(24):198.
        [3]杨志荣.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1(22):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