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翠枝
安庆市舒巷小学 246001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师要借助于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才会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找到更加合适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共同的教学目标,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
前言: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这样才会使其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更好发展。目前,高年级小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需要得到更多的提高。这就需要高年级数学教师,要积极应用一定的策略,来开展应用题教学,让学生通过跟随教师的指导思路,可以有效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也会让应用题教学效果得到更大提高。
一、巧妙利用教学用具,降低解题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形象化阶段,过于抽象的应用内容,小学生不仅较难理解,还会让其学习态度受到影响。为此,教师要注重将比较抽象的应用题,进行具体化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应用的难度,使学生快速理解应用题的含义,还会让小学生的读题能力、想象能力得到更多的发展。教师对应用题进行具体化分析,可以灵活应用教学模型,去解读应用题,会让学生更加清晰解题思路。
比如,对《分数除法》开展教学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红和小强两人同时绕城行走,小红每小时的行走速度是8千米,小强的速度是每个小时6千米。两人行走方向是相对的。当小强遇到小红时,再行走4个小时后,可以回到最初的出发点。请问:小强绕城行走一周,共需要多少时间?”。此题的抽象性就比较强,教师直接让小学生去解答,小学生会有较大的解题难度。对此,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教学模型,将其放置到小学生都可以看到的位置。然后,再参照题意分别操作模型。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让小学生直观的看到应用题中行走的轨迹,进而使小学生快速领悟清楚题意,并解答正确答案:“小红和小强的速度比是8:6,即4:3。小强与小红相遇时,小强走了全部路程的,那么4个小时就是,所以小强绕城行走一周的时间,是4=7小时。”。
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实地表演的方式,在课堂上模拟重现题意,有效将抽象性的问题具体化。都可以使小学生更加具体、快速掌握题意,进而高效理解并做出解答。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解题思路传授给小学生,在小学生不方便演示的情况下,可以让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绘制不同的路线图,来深化分析,具体解答,都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解题,并效提高其解题能力。
二、深入分析应用题,培养审题能力
正确解答应用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十分重要。正确的审题,才会使小学生的思维不会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其解答应用题的效率。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深入去分析应用题,让其思维更加缜密,才会有效避开应用题中诱导条件,从而准确解答。
这需要数学教师巧妙应用此类题型,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智慧,才会更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使小学生快速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条件,并高效解答。
比如,教师在对《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知识教学后,可以引入这样的应用题:“某电风扇厂家,去年平均每个月生产的电风扇数量是11250台。今年8个月的风扇产量,与去年全年的产量相同。如此计算,该厂今年的电风扇产量会有多少?请用图表表示相关数据。”。这道应用题中,隐藏的诱导性条件,就是今年8个月的产量与去年整年相同。小学生假设不深入去分析,极容易忽视一看有12个月的这个条件,进而导致小学生做出错误的解答。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引导小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思考:“应用题中的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去年每个月的电风扇产量是多少?今天每个月的电风扇产量是多少?一年有多少个月?”。当小学生可以准确回答:“去年的每个月的产量是11250台,今年的每个月的平均产量是112508=1406.25台,每年有12个月。”,之后,教师再让小学生去计算一年电风扇的总产量,应该是用1406.2512=16875台,并让小学生制作有关图表。以此,就会有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进而有效提高其审题能力。同时,也会有效避免小学生被其中的诱导因素误导,将8个月的产量当成是12个月的产量。另外,还可以有效纠正一些小学生,在马虎大意的缺点,进而更高效促进小学生的解题的准确率。
三、设计生活化应用题,促进快速解答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在练习题中,一些应用题离小学生的熟悉的生活比较远,会让其较难理解,从而阻碍小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为了让小学生可以快速解答,教师可以灵活教学,将相关应用题设计成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既可以达到锻炼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目的,还可以使小学生快速理解,有效消除其畏难心理。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比如,《分数乘法》这部分知识,教师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公司开展市场调研,参与的总人数是48,其中男员工占总人数的,调男员工中,调研数据受到嘉奖的人数是,请问受到嘉奖的男员工有多少人?”。由于应用题中的内容,是小学生平时生活接触不到的,小学生会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就可以将其设计成:“学校举办运动会,五年级有48名小学生参加。其中男运动员占总人数的,男运动员中有获奖。请问获奖的男运动员有多少人?”。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仅可以有效深化学生的理解,还可以使其解答兴趣得到良好的激发。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有效策略,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有力推动小学生数学成绩提高,并促进其思维、智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注重应用教学模型,来具体化表达题意,帮助小学生理解,也需要注重培养其审题能力,并将应用题与生活有效接轨,才会更好促进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甫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分析[J].家长,2021,{4}(20):145-146.
[2]臧永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究[J].名师在线,2021,{4}(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