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音乐创作课融合方式初探——以音乐信息技术整合课《外婆的澎湖湾》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何韵聪
[导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何韵聪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小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一线教师,怎么应用互联网加到课堂,怎么找到合适的方式与学科进行融合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基础的问题。于是,通过摸索和思考,在一节音乐学科信息技术整合课《外婆的澎湖湾》上,将网络平台资源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开启了“互联网+”音乐创作课的融合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学
        一、 “互联网+”电子设备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于音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幻灯片、录音、电视、广播存在的多媒体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要求,跟随“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是平板电脑、手机、电子白板等,其使用更为方便,操作更为便捷,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和使用。
        (一)平板电脑随手可触
        出于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设施有所要求,本课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为平板电脑,平板电脑的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和方便携带的特性是我在课前考虑使用的主要原因。
        课前,学生在家里使用平板电脑的上网功能,通过教育云平台,观看教师云空间内上传的三节微课——《手机玩转乐器之欢乐shasha软件的使用教程》、《教你用Garageband合成音乐》和《分享音乐》。通过这三节微课的课前预习,有不少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掌握制作、分享音乐的方式。课上,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查找“潘安邦讲述《外婆的澎湖湾》”的资料体会浓浓祖孙情谊。并通过节奏创作练习,使用平板电脑中打击乐器软件,将传统打击乐器转变为现代化电子打击乐器,提高学生创作乐趣。其次,教师也使用平板电脑中的录音功能,将创作进行录制,在课堂上直接播放,让学生感受创作成果的展示喜悦。课后,通过“分享音乐”微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使用平板电脑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上传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或者直接将自己的原创作品作为手机、平板铃声,更可以上传到原创音乐网站,进行展示。
        (二)手机教学随时掌控
        手机作为现代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师运用手机在课堂上可以随时随地操控电脑,把教师从电子白板和电脑鼠标前解放出来,并能随时记录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拍照上传,完成及时点评和在线讲评等。
        在课前,教师运用手机录屏、录像功能,录制微课,分享教育云平台,将自己的操作进行分享。在课上,教师使用“希沃教学助手”软件将手机变身“遥控器”,利用蓝牙方式在手机上操控电脑端,让教师在学生之中就能远程操控电脑,而且可以准确的点击音乐、播放ppt。利用手机拍照、摄像功能,在小组合作创作时,捕捉积极合作小组的身影,然后投屏到大屏幕,在点评环节,做到有理有据,真实高效。最后还能用到手机的铃声功能,将学生的创作直接设置为铃声,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自己创作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利用手机的一些基础功能,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都能联系起来,将教学的转瞬即逝变成有图像有声音的记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学习,教师也能随时掌控整个课堂。
        (三)创作源泉随地记录
        手机的录音功能和随手可触的平板电脑的记录功能,让电子设备成为学生的随身电子合成器,走到哪创作到哪,随时记录音乐源泉。


        课中,教师根绝学生的即兴创作,进行录制,将三个声部进行现场叠加再创作,学生学习的是创作方法,课堂上分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作品,课后也能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合成,
        相信每位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音乐片段,用上信息化手段,随时随地的记录乐思素材,每位同学都是“莫扎特”。
        
        二、“互联网+”音乐软件的使用
        电教化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用途广泛,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宏观微观的限制,试听结合,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大了传播的广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设备是硬件,那么如何利用好提高效率的软件则是下面要谈论的部分:
        (一)简单易学上手快的“小游戏”
        “小游戏”是学生最有兴趣的,甚至不用教,自己点击几下就能上手玩起来。因此,我为学生选择的就是这样简单易操作的打击乐器小游戏——欢乐shasha。学生第一次使用就能从简单而有节奏的敲击中,找到玩乐器的快乐,而且分为单个乐器和合奏两种形式,既可以一个人左右开弓打击乐器,也可以和小组内同学合作敲击不同节奏型,为自己喜欢的音乐增加点伴奏。
        (二)专业软件的“简易化操作”
        Garageband是一款专业性较强的音乐软件,内置功能很强大,作为教师,有选择性的“简化”其功能,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并能进行简单合成是本课的目标。因此,教师将软件中的多轨录音功能深度挖掘,利用音轨叠加的方式制作多声部的音乐效果,课前利用微课教授多音轨的合成,课上教师示范操作,并将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进行探索式操作,很多小组都能轻松完成多轨录制合并播放的任务,使学生充满创作的成就感。
        (三)变静为动的“课堂交互”
        “互联网+”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变教师的教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单纯的听、看、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变静为动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新方向。学生利用教师给予的平台和软件,再加上无边无际的网络资源,能演绎、能改编、能创作的音乐创作课已经变得容易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互”从视听效果变为实践操作,学生玩的不亦乐乎。
        
        三、“互联网+”课堂创作的结合
        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力的音乐学习实践,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与练习”
        本课中,课标要求的两类音乐创造活动都进行了开展:1.运用节奏元素给学生简单节奏织体,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创作,组成喜欢的四拍节奏型;2.利用回声效果在乐曲长音处加上即兴创编的音高织体;3运用《外婆的澎湖湾》的音乐增加节奏和音高,并能将打击乐器按照即兴创编的节奏进行伴奏,为音乐新增加三个声部的组合效果。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走进课堂是必然趋势,与其说教会学生用“互联网+”来学习创作,不如让孩子们沉浸在无时无刻的网络环境,随时随地进行自己的创作,让互联网+真正和音乐创作进行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方冰.“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智力,2021(07):11-12.
        [2]杨永国.运用互联网音乐资源丰富高师音乐教学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1(09):106-107.
        [3]王瑞年.互联网音乐资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人民音乐,2003(10):50-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