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马学钢
[导读] 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国民科学素养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马学钢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白沙河街道张戈庄中学   266700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国民科学素养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于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标准,即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基于此,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科学课程实践性的重要方式,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科学实验教学给予更多重视。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前言:
        在现阶段小学教育中,为贯彻落实综合素养的教学要求,小学科学这一学科日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小学科学作文一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理念的学科,其教学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现阶段,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终于明确科学实验在科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着重对于科学实验的探究与开展。接下来,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开展为主要话题展开进一步探讨,具体讨论将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展开,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定参考。
        一、优化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以数学、语文、英语等几个学科为主,因而缺乏对小学科学这一学科的重视。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少主动提出要学习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更是不必多言。即使这样,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则需更加努力,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基于此,为吸引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教师即可从“源头”抓起。通过课前预习环节的优化,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即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增强中提高对科学学科的重视。
        例如,在学习《浮和沉》这一课程时,教师需从不同维度来对“浮和沉”这一知识点进行剖析与解读。在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不仅要在“浮和沉”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建立一定联系,还要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浮和沉”知识点产生实验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为提高课前预习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演示塑料空瓶、石头等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令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微课视频中塑料空瓶在水中的漂浮以及石头在水中的下沉,产生“为什么塑料空瓶在水中为浮起来,石头在水中会沉下去”的疑问。如此一来,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便会对科学实验产生更多兴趣,启迪学生对于物体沉浮的思考,从而实现课前预习环节的优化。
        二、完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众所周知,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正确方法论的指导。同样的,这句话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一样适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知识学习大部分以教师口述为主,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参与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新鲜,也是一种挑战。

之所以称其是一种新鲜,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过这种学习体验;之所以称其是一种挑战,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验经验,每一项科学实验都要通过教师的演示来学习。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实验方法,则需教师对实验演示进行完善,帮助学生厘清实验思路,为学生呈现更加精细、更加具体的演示。
        例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程时,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实验方法与步骤,教师即可借助“冰糖、肥皂、筷子、烧杯、热水、冷水、锤子、糖”等材料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教师需一边演示,一边进行口头讲解,在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的同时,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启迪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不断发散学生实验思维。再如,在学习《弹簧力的学问》这一课程时,为帮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明确影响弹力大小变化的因素以及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即可借助“弹簧测力计、弹簧、塑料小方块、橡皮筋、玻璃罐、钉子、弹力球”等实验材料为学生进行精细实验演示,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再如,在学习《把它们分离》这一课程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混合物概念、掌握按照性质不同,将混合物加以分离的方法,教师即可借助“木屑、铁屑、小盘子、沙子、白糖”等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科学实验的正确方法与步骤。
        三、进行实验分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即是要在实验过程中启迪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与假设,而后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机会呢?笔者认为,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呼吸》这一课程时,为帮助学生了解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首先,教师即可为学生提供“集气瓶、水槽、玻璃管、盖玻片、火柴”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需保证学生了解“二氧化碳能使火柴熄灭”这一知识点。其次,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人体呼出的气体是有没有可能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呢。而后将学生分为不同实验小组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猜想,而后进行实验验证。最后,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将燃烧火柴伸入装满人类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时,火柴很快就熄灭了,最终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为二氧化碳这一结论。
        总结:
        总而言之,为开展更加高效的科学实验教学,则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严格按照新课改中的教学要求,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同时,将新课改中的思想渗透到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完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分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掌握更多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新义.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5(01):361-362.
        [2]林晓光.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