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武州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第四小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涌现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的核心素养因为学科不同而存在独特的属性,相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有效策略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倡导相应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而现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借助于相应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不断的增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充分明白道德与法治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含义
现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只有在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进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让教师充分明确教材的作用,将教材作为相应的辅助工具,把握“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授课之间充分分析教材的内容,结合教学大纲领悟教材编写意图,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用教材教”是借助于课本上的优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借助于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让教师作为教学中心,根据相应的课本,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比较被动的。教师没有留下太多的思考时间给予学生,或者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一讲到底,总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表演,把握课堂结构。就算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了少许的师生交流,也只是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的简单的问答。教师抽学生起来询问,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在一种惶恐的心理状态中完成的。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没有积极思维,所以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只有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才能激发自己良好的创造性思想和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打破思维常规,突破固定思维模式,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进行充分的优化,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同时,教师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法指导,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提问、点拨、启发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兴趣教学中提升积极主动参与知识探究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会让静止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借助道德与法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学生的创新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参与创造性活动中,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主体意识。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新理念教学背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创设有效地教学情景,通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对具体的知识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主动进入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培养让的创新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的来讲,素质教育涉及到较多的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引导,采用分层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扩展知识内容,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外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大胜;尊重道德与法治规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学习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33期;
[2]刘忠明;小学生核心学习习惯及其培养策略初探[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