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春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330006
摘要: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物化体现。我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课程目标,依据实际校情和课程现状,提出“学校即课堂,课程经历即人生经历”的理念。这一理念将课程的内容具体化了,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又将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化了,即它将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这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课程体验当中获得成长、获得尊严。
关键字:尊严教育 课程文化
一、尊严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尊严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学校开展的一切工作都以人道为前提,把教育当作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升学的教育。它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
当前,我校做尊严教育,其实际是在做文化建设。我校为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我们深知文化的影响力,深知人们的需要。学校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大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历史沉淀而形成,我们愿为此添上浓厚的一笔,为学生创建享受快乐成长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为学校构建提升教育品味的理想平台。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鲜明清新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上做的有益尝试,这些都让“百花争鸣、百花争艳”的文化氛围在我们美丽的中式园林的校园中绽放。在这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这也正是尊严教育的价值体现。
我校做尊严教育,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我们的教育发展探索一条新的路径,建构一套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化元素具有强大的延续性,因此,把我们想要建构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完全割裂是不可取的。但任何社会的传统都不可能保持历久不变,否则人类文明也不可能有进展,它在具有生命、认识与欲望的人类面前不是不可再塑的。若要问我校做尊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
二、“尊严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针对课程建设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我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办学目标,依据实际校情和课程现状,提出“学校即课堂,课程经历即人生经历”的课程理念,将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有课程意识,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用大课程观引领活动,以活动促进学习。
(一)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2015年我校完成了《南昌二十八中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2016年9月起,创建了“尊严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尊严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发了“尊严教育”课程群。课程设置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而是要有宽度和高度,既可横向拓宽,又可纵向提高,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老师们的专业化成长。
1.课程顶层设计的背景
学校有丰富良好的课程积累,但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建设只是一门门的课程累加,没有“体系”意识,类似课程拼盘,浅尝辄止的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行政推动或为了办学特色而已。出现了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没有高度融合、课程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课程设置缺乏纵向层级、拓展课程和社团活动缺乏体系、基础课程校本化开发浅层和零散、教师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高、专业性尚有差距等诸多问题。
2.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原则
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为:优化课程设置,推行课程校本化,发展特色课程。课程目标和办学目标相辅相成。课程建设依据以下原则:体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3.课程顶层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我校将课程进行了以下分类: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和探究课程。具体来说,包含如下内容:
(1)基础课程:即国家和地方规定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具体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体育、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等,依据现行中考考试规定,又分为中考科目和非中考科目。
(2)拓展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具体包含两个类别:一是教师根据基础课程的需要和学情情况,对相应学科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如学科培优、提中、扶弱课程等。二是以教师的特长或学生的兴趣为依据的选修课,如教师根据自身优势,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专门开设以普及性为目的的课程,如演讲、刺绣、插花、剪纸、雕刻、茶艺、围棋、象棋、跳棋等。
(3)活动课程:即学生社团活动,学校传统与创新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也可称为学校德育活动的总和。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以社团为载体的兴趣特长活动。社团以学生为主导,由学生申请组建,学校审批通过。学生为组建人,自行招募成员,开展活动,旨在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展示。二是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校园创新文化活动,英语才艺秀,校园达人秀等。三是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春游,军训,团队活动,班会,晨会,专题讲座等,重大节庆活动,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活动等。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会协作、获得发展。
(4)探究课程:即课程实施方法的研究活动、知识应用的实践研究和学校特色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知识的学习走向智慧的启迪,自主地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校已实施的探究课程为艺术教育实验班和资优教育实验班的课程。
(二)学校课程文化的实施、管理与评价
课程实施目标:规范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实施奠定课程建设的起点厚度;完善拓展课程,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普及性,拓展课程决定着课程建设的宽度;发展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注重校园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的挖掘;开发探究课程,探究课程注重思维的锻炼和方法的推广,探究课程的实施决定着课程建设的高度。
1.课程的实施
(1)基础课程
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日常教学的形式贯彻实施,同时对于中考学科和非中考学科,采取不同的实施途径。
中考科目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行作业本和测试卷校本化。非中考学科,以优化和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注重实效,普及为主。美术学科,注重审美教育,以训练硬笔书法基本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都能写一手硬笔书法为主要教学目标。音乐学科,以训练合唱为抓手,选定合唱曲目,人人都会唱,能唱好,要开展全年级大合唱等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提升艺术修养,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学科,立足于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普及教学,学生要能通过计算机设计制作海报,进行微课分享等。
(2)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针对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初一、初二年级依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开设选修课。以教师为主导的拓展课程,由教师依据专业特点,确定课程内容、课时总量、班额人数,合格标准,采取教师设课、学生抢课的形式实施。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在两个学年内每人必须选修至少4门课程,并取得课程合格,否则不予发放毕业证。
初三年级以聚焦中考为目的,开展培优、提中、扶弱的分层教学。具体措施如下:以初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各科总分为参照,排名在年级前30%的学生,组建培优班,集全校名师之力每周在银河剧场上名师大课,针对中考各学科总复习进行专题授课;排名在年级前31%-90%之间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薄弱学科分别组建提中班,重在方法训练、技能提高;排名在年级最后10%的学生,组建扶弱班,不分学科,重在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消灭低分率。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以学生为主导的社团,组建教师需向学校提交活动方案,明确社团名称内容、活动招募标准、活动形式、活动次数。学生加入社团需报名并通过面试选拔,参加社团活动至少满一学期方可取得证书并计算为完成一门选修课。
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如“谷雨”读书节、“金阳光”体育节、“探索之旅”科技节和“希望之星”艺术节。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常规集会活动,如晨会、班会、团队会等;二是重大节庆活动,如开学典礼及教师节庆祝大会、大队部成立大会、超龄团员离队会、中考誓师大会、毕业典礼等;三是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活动,如手抄报评比、汉字书写大赛、艺术节、体育节等;四是创新文化活动,如礼仪讲座、安全教育讲座、励志教育讲座等;五是阶段性、临时性实践活动,如军训、春游、游学、旅行等。
(4)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的实施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的实施为载体。探究课程从三方面开展:一是学生以社团形式组建,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社团研究课题由社团负责同学向校教科处申报,教科处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评估和审批,然后安排教师进行指导。二是教师和学生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实施中,课程校本化材料的编写和归类整理。三是艺术教育实验班课程。每学年8月底进行艺术教育实验班的招生和组建工作,并随之制定课程计划,落实课程并组织阶段性和终结性成果汇报等。
2.课程的管理
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和执行是关键。学校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明确职责分工,保障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课程的决策,教科处、政教处、团委、安稳处负责课程执行与管理,任课教师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
(1)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对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职能部门主任不定期向学校领导班子汇报课程执行情况,以便校领导班子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亮点。
(2)教科处负责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的日管理。
(3)政教处、团委、安稳处负责活动课程的管理。
(4)任课教师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根据课程方案,通览学段教材,参照课程标准,拟订学期教学计划,整合课程资源,充实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评价,进行课堂反思,提炼教学经验。
3.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是尊严教育是否落实的晴雨表。对于学生,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则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因此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类型,又各有侧重。
对于教师,从课时量的计算、课程质量的优劣、校本材料的开发总量和获奖表彰四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学生,从日常课程表现、课程测试成绩、成果展示的表现和获奖表彰四方面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教学核心。在我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课程,学生的课程经历即人生经历。这样的大课程观从制度上保障课程实施以人为本,这些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落实了民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获得被充分尊重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维护了个体的尊严;再者,尊重了教师的职业价值,给教师以更多的平台,丰富教育的内涵,拓展教育的外延;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实现了课程的育人目标。
当“成功”被人们超常规的追求时,它就被涂抹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所以我们不喜欢我们的课程文化建设与实践被人们冠以“成功”二字。我们希望我们的课程是充满阳光的,让人们倍感温暖而美好的,她是一代又一代的满怀教育信仰的人呕心沥血浇灌出来的——对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对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责任和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让我们轻快的与世界和自然交流。